粤剧电影是指影片的内容和形式与粤剧有关的电影,包括粤剧故事片、粤剧戏曲片,粤剧纪录片、粤剧杂锦片等,其中以粤剧故事片、粤剧戏曲片为主。粤剧电影是电影和粤剧舞台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自1913年起粤剧电影共拍摄了超过1000部,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粤剧电影的形成基础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最璀璨、最多姿多彩的一支,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流行于亚、欧、非、澳、美洲),剧目种类最多(11369个剧目)的大型戏曲剧种。粤剧的渊源和形成,历来众说纷纭、情况复杂。根据明成化17年(1481年)《太原霍氏族谱》的记载:“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难于禁革……良家子弟不以学习其事。”;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琼花会馆的位置;竖立于佛山大基尾的“大明万历琼花水埠”碑石;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25年)祖庙万福台等史料和事物,可以认为粤剧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中叶时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弋阳腔、昆腔、西秦戏的影响,并不断吸收粤讴、南音、木鱼、龙舟等广东地方民间说唱艺术和西洋音乐、西洋乐器等艺术表现手法,取百家之长、融古今中西之妙而自成一体。粤剧在清中期大致成熟,到了光绪末年,伴随着社会经济急剧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化,一场声势浩大的戏剧改革运动席卷全国。针对粤剧的剧目题材窄、表演时间冗长、假嗓演唱、表现方式陈旧等陋习,黄鲁逸、陈少白等一批有志改良粤剧之士,组成“志士班”锐意粤剧改良运动,其后的“省港班”和“薛马争雄”更是把粤剧推向现代化改革的振兴道路上,逐步完成了由戏棚官话变成广州方言、假嗓演唱变成真声、旦角由女子担任、改“十大行当”为“六柱制”(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大台柱)等多项重大改革,在艺术上、体制上趋于成熟和完备,为粤剧赢得了市场,也为粤剧电影的拍摄奠定了基础。
二、电影与戏剧的关系
1895年3月22日,在法国巴黎“本国工业提倡协会”上,放映了世界第一部电影片《工人放工回去》。这部短短几十秒的黑白电影,给人类的视觉感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此看电影逐渐成为人们的娱乐休闲的首选。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十年后即1905年,中国也出品了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
中国电影的出现一开始便和戏剧结下紧密的联系:第一部国产电影,由著名京剧老生、慈嬉的御用演员,人称“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1931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描述戏曲艺人的悲欢生涯,而且还穿插了四个演唱片断的《歌女红牡丹》;1948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根据同名京剧改编并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岭南电影《庄子试妻》;1933年由粤剧名伶薛觉先自编自演的第一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台湾出品的第一部台语片,改编自“歌仔戏”的《六才子西厢记》等,都是由戏剧改编的,可以说中国电影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和它的各个重大转型期的影片,都是与戏剧密不可分的。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那么密切呢?这固然与早期电影的拍摄题材范围窄、编导的经验不多有关,更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戏剧——特别是北方的京剧和南方的粤剧已经深入到寻常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中,看戏听曲就好像买菜吃饭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电影导演把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最能吸引观众兴趣的戏剧从舞台搬上银幕也就顺理成章而顺手拈来了。
三、粤剧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内地电影戏曲片自诞生之日起,经历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内战等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成长缓慢,几十年间也只是出品了包括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游园惊梦》、《贵妃醉酒》、《断桥》在内的等十数部戏曲片。到了新中国成立,迎来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戏剧已经式微,电影电视成为普罗大众消闲娱乐的首选。这一点可以从俗语“看戏”一词的词义转变可以清楚知道——“看戏”,原意是指观看传统大戏,现在已变成专指看电影。反而香港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吸收了大量因为逃避战乱的内地专才,30年代后香港逐渐取代了上海“中国电影中心”的地位,和美国好莱坞、印度并称“世界三大电影中心”,并适应市场需求拍摄了大量粤剧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1913年到1933年,是粤剧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时期出品了《庄子试妻》、《客途秋恨》、《呆佬拜寿》三部默语粤剧电影。1913年广东人黎民伟与其兄黎北海拍摄的《庄子试妻》在电影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多元意义——它是第一部粤剧故事片;第一次由黎民伟反串庄子妻;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在片中扮演庄妻婢女,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黎北海则是中国第一个兼演主角庄子的电影导演,同时,它还是第一部到外国放映的影片,是岭南电影和粤剧电影的开山之作。因为影片效果差、节奏缓慢、影音不同步,在色彩灯光效果、场面气氛、观众投入程度等多方位和舞台粤剧比较完全落于下风。此时的电影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迎合观众喜欢新尝试的需求而出现的,与粤剧相比这时期的电影还显得很稚嫩,但是在粤剧界和电影界的共同努力下,粤剧电影还是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它的出现给观众带来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当时的戏院主要有广州的海珠、太平、河南、乐善、宝华、民乐六家和香港的高升、普庆二家,其中海珠、太平、河南兼放电影。戏院兼营电影,主要是由于光演粤剧在经济上难以维持,据说“全市各大戏院,能有盈余者,只乐善一家”。盈利难是因为:一、戏班人员臃肿,大型戏班人数多达160人以上;二、大老倌年薪高,达10000-60000元,而10000元在当年可以买下整个戏院。以1933年为例:电影的票价在0.2-1.2元之间,粤剧票价3.3元,相比之下粤剧的票价太贵,不是每个升斗小民可以经常承受的。于是看大戏的人愈少看电影的人愈多,导致戏班组建困难、人员流失、水平下降、粗制滥造等一系列骨牌效应,粤剧发展受到严重打击。而电影具有鲜明活泼的民间气息,完全顺乎市场的供求规律,剧情集中、节奏紧凑、强调感情冲突、重视感官刺激,这些都是戏曲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电影要马上取代粤剧的位置是不可能的,粤剧在广阔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粤剧大老倌更是像现在的影视明星一样受到观众热烈的追捧,是上座率的保证。于是一种由粤剧红伶主演,故事情节套用粤剧模式的粤剧电影在原有无声的、由普通演员主演的基础上大量涌现,满足了当时观众既能看明星又能看大戏的愿望、而且节省了金钱和时间,受到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四、粤剧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以1933年薛觉先主演的《白金龙》掀起了粤剧电影的第一个高潮。这是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第一部有声粤剧电影,从此粤剧电影告别沉默时代。《白金龙》改编自美国电影《郡主与侍者》,描述的是歌颂爱情和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该剧手法新奇、集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表演手法之大成,在音乐唱腔、舞台美术作了多方革新尝试,既保留粤剧的风格,又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影片不但连破当时的香港和广州的票房纪录,而且带动起拍摄粤剧电影的潮流。顺应这股热潮,30-40年代一共推出了250多部粤剧电影。在今天看来,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似乎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时,声情并茂的电影对观众来说是个新鲜事,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都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更有观众把放映机砸开看是否有人躲在里面,以致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放映机。
《白金龙》的成功也带起了粤剧红伶拍电影的热潮。薛觉先主演的《俏郎君》(1935年)、《姑缘嫂劫》(1939年);马师曾主演的《龙城飞将》(1938年)、《洪承畴》(1940年);白驹荣主演的《泣荆花》(1934年)、《客途秋恨》(1936年);桂名扬主演的《夜吊白芙蓉》(1935年)、《火烧阿房宫》(1935年);廖侠怀主演的《傻子洞房》(1933年);曾三多主演的《包公夜审郭槐》(1939年);文觉非主演的《梁天来》(1949年);李雪芳主演的《林黛玉》(1946年);楚岫云主演的《刘金定斩四门》(1948年);徐柳仙主演的《再折长亭柳》(1948年)红线女主演的《刁蛮公主》(1948年)等等,都是广大观众所熟悉的经典粤剧电影。粤剧红伶大拍电影引发了“伶星分家”事件,粤剧名伶应否将主要事业放在电影的拍摄上一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粤剧和电影是当时主要的大众娱乐媒体,粤剧红伶拍电影一来可以名利双收;二来电影片源广、前景好,更容易出名,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粤剧名伶拍戏有投机成分、对粤剧发展不利。因为有更多的名伶投入电影圈,“伶星分家”事件没有维持多久,到后来连曲艺界的歌星张月儿、徐柳仙、小燕飞也不甘寂寞,拍摄了粤剧电影《卖肉养孤儿》、《再折长亭柳》、《归来燕》等。
五、粤剧电影的鼎盛时期
如果说粤剧和电影在30年代早期是“分庭抗礼”、各领风骚时代,那么30年代晚期粤剧开始走向衰落,电影全面超越粤剧,粤剧电影慢慢兴起,到了50年代粤剧电影迎来鼎盛时期、黄金时代,不少粤剧伶人改向电影圈发展,甚至把粤剧作为副业了。粤剧电影在50年代拍摄超过500部,单是1958年就出品了89部,我国电影产量(不包括港台地区)最多的2003年也不过140部,可见当年的粤剧电影产量是多么的惊人。《人海万花筒》(1950年)、《十奏严嵩》(1952年)、《万花锦绣》(1953年)、《危城鹣鰜》(1955年)、《宝莲灯》(1956年)、《洛神》(1957年)、《红娘》(1958年)、《帝女花》(1959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57年出品了第一部彩色粤剧电影《关公月下释貂蝉》。这时期的粤剧电影还兴起了歌唱片,就是把梆黄、小曲、国语流行曲、粤语流行曲、外语歌曲等都谱写入粤曲,使粤剧电影中的歌曲更加多姿多彩。不少歌唱片是直接在片名前加“歌唱”二字,如《歌唱胡不归》、《歌唱沙三少》、《歌唱伦文叙》、《歌唱打闹广昌隆》等。
1949年祖国大陆解放后,应祖国的召唤,一大批优秀的粤剧艺人白驹荣、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薛觉先、红线女、马师曾、曾三多等,放弃了在香港的豪华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为饱受战争蹂躏而踯躅的粤剧注入一股强劲的生命力。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三者并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粤剧工作者发挥了极大的热情,一大批优秀剧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编古代戏成为粤剧创作的主流,《附荐何文秀》、《三娘教子》、《五郎救弟》、《梁天来》、《赵子龙催归》等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其中《搜书院》、《关汉卿》还拍摄成电影,由红线女、马师曾合作主演,在影片中分别塑造了翠莲、朱帘秀和谢宝、关汉卿的经典形象,成为粤剧电影的巅峰作品,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与此同时,新马师曾、凤凰女、何非凡、麦柄荣、芳艳芬、邓碧云、郑碧影、罗剑郎、余丽珍、紫罗莲等一大批青年演员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被并称为“任白”的任剑辉和白雪仙,自1951年主演《福至心灵》起到1968年的《李后主》,共合作拍摄了超过100部粤剧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她们合唱的一曲《帝女花》之“香夭”,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一直到今天在卡拉OK的点唱率也是名列前茅。
六、粤剧电影的衰落
粤剧电影在60年代真正走向衰落,粤剧电影产量从占到粤语电影产量的34%下降到12%,整个六十年代粤剧电影的产量不过193部,水平也有所下降。这时期优秀的作品有《金凤斩绞龙》(1961年)、《凤阁恩仇情未了》(1962年)、《万恶淫为首》(1963年)、《再试红梅记》(1968年)等。
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只零星出产了4部粤剧电影,分别是由龙剑笙、梅雪诗主演的《三笑姻缘》(1975年)、《帝女花》(1976年)、《紫钗记》(1977年);199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罗家宝、红线女主演的《李香君》。
粤剧电影曾很积极地迎合新时代的转变,搞过时装现代剧,加插电影特技、外国背景、洋装艳舞,又在传统戏曲音乐添加民间小调、国语时代曲、欧美流行曲,但后期内容落后保守、单纯追求效益的粗制滥造,加上大批名伶、创作人员的病退,粤剧电影终于不敌新时代冲击,逐渐被更符合新口味的剧情片和可以安坐家中免费收看的电视所击败。
七、粤剧电影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纵观粤剧电影发展的半个多世纪,粤剧电影的流行和在海外的发行上演(主要是东南亚、美加等华人聚居地),使粤剧走向了同西方歌剧、中国京剧的所谓“阳春白雪”高雅艺术不同的发展道路,粤剧、粤剧电影坚持通俗化、大众化道路和善于吸收、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受到广大工人、农民、小市民、工商界、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目的。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别,能够成为潮流的,只有粤剧电影,就算放诸世界影坛,也只有黄飞鸿系列电影和英国的“粉红豹”系列电影可与之媲美。
粤剧电影对粤剧艺.论粤剧电影的发展概况 .术的普及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培养了一大批粤剧电影明星和南海十三郎、唐涤生、吴一啸、黄鹤声、李少芸、珠玑、李铁、吴回等著名创作编导人才,保存了许多粤剧艺术精华。正是由于有电影拷贝,我们至今仍能欣赏到当年粤剧处于黄金时期的许多“戏宝”,以及当年红伶的精彩表演:《昭君出塞》我们可以欣赏到早期的粤剧做功、唱腔;《新白金龙》薛觉先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节奏感强,善于表达情意的“薛腔”;《苦凤莺怜》马师曾塑造的舞台形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而有力、行腔活泼而滑稽的“乞儿喉”;《金凤斩绞龙》中的十大粤剧绝技和传统排场;《三司会审》白玉堂的大审戏;《香花山大贺寿》的传统例戏。还有擅于反串生角的任剑辉、有“花旦王”之称的芳艳芬、粤剧界公认严谨的花旦白雪仙、号称“万能旦后”还能反串文武生的邓碧云、因擅演反派而被称为“二帮王”(粤剧反派多由二帮花旦饰)的凤凰女,擅长“扎脚戏”、“水发绝技”的余丽珍,都用电影保留了他(她)们的艺术精华,为研究粤剧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结束语
近年粤剧已经有复苏的迹象,《驼哥的旗》、《花月影》、《顺治与董鄂妃》、《铁血红伶》、《小周后》等优秀剧目,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应否拍摄成电影或者如何把它们拍摄成好的电影,这是电影界和粤剧界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2004年7月上映的首部粤剧动画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叫好叫座,喜获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这是一次成功的新尝试,是电影动画和粤剧艺术首次结合,这样的探索创新在帮助粤剧实现“打破舞台空间的局限,走进青少年观众”方面具有非常的意义,给粤剧艺术以及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粤剧电影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天粤剧电影虽然已经衰落,但是粤剧电影的功绩是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消失的,只要有好的题材,粤剧电影还会获得重生的。
参考文献:
《粤剧史》主编:赖伯疆、黄镜明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剧史广东卷》主编:赖伯疆 中国戏剧出版社
《粤语戏剧片回顾》 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
《影视巨富——邵逸夫传》作者:俞大庆 广州出版社
《任白的艺术与生活》作者:梅龙 亚洲娱乐画报
《定军山》悲壮回首电影五十年 中国青年报
《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丰泰照像馆拍摄电影访问追记》作者:王越
《新京报》
《刁蛮公主戆驸马》获电影华表奖作者:李美仪 《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