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文《关于授予东莞市石龙镇“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的决定》(粤文联﹝2015年﹞7号),根据有关规定和专家考评组的评审意见,经过广东省曲协主席团通过,广东省文联批准,批准授予石龙镇“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
有着浓厚地方韵味的粤曲最能表达岭南的文化气质,演绎岭南的水土风情,所以自有粤曲以来,粤曲就成了石龙镇一代代本地居民最钟爱的一种文艺形式。建国以来到今天,尽管新的文艺样式不断出现,但对于石龙50岁以上的本地居民来说,演唱粤曲依然是他们文娱生活中的主要文艺形式。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作为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质的粤剧粤曲一直长盛不衰,数百年来都是市民业余文娱生活的最爱。在文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不少优秀的粤剧粤曲人才更是脱颖而出,其中就包括近代粤剧名人黄不灭。
黄不灭是石龙黄家山人,粤剧音乐家。自幼酷爱音乐,因家境贫困无钱求师,常到茶楼曲艺歌坛以及办红白喜事的“八音班”旁听学艺。18岁加入民间乐队,不久进歌坛乐队为名伶伴唱粤曲,以操二弦(主奏乐器)任“头架”(乐队首席)。1935年开始从事粤剧伴奏,先后加入由千里驹、白驹荣、曾三多、马师曾、白玉棠等组班的“棚面”任伴奏。除领奏二弦外,还以吹奏喉管见长,擅于托腔保调名旦千里驹风靡一时的名曲《燕子楼》,便是黄不灭依据旦腔特点及其歌唱条件共同创造的,今已成为后辈学唱粤曲的教材。50年代开始,黄不灭主要从事唱腔音乐设计,与粤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多年合作。《搜书院》、《关汉卿》、《思凡》等粤剧代表剧目的唱腔音乐,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设计唱腔音乐的特点是注重革新创造,讲求深入角色,抒发内心感情,旋律优美顺畅,层次分明,雅俗共赏。黄不灭还以自己一家人为基础,与长子黄壮谋、次子黄继谋、三女儿黄英谋组织过“雷电乐队”,曾红极一时,更被称为“黄氏四英”。他们创作的多部粤剧精品,为广东省粤剧的发展曾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敬仰。
近年,石龙的粤剧更加兴盛,成立了多个民间社团,在石龙众多的群众文艺团体中,唯有曲艺分会枝叶最为茂盛“一枝开五花”,除了已有50多年历史的工人业余粤剧团之外,还有群星曲艺社、高亭粤曲社、康源粤乐社、乐友业余曲艺团等四家直属镇文联的群众曲艺社团。在这五个镇级曲艺社团之外,又有华景曲艺社、粤趣轩粤乐社、欢庆同乐曲艺社、凤鸣曲艺苑、兴隆粤乐社、大家乐曲艺社6家私伙局,形成了“五花六叶”的繁盛局面。五个镇级曲艺社的活跃会员都在30人以上,其中工人业余粤剧团和康源粤乐社更是超过40人,6家私伙局每个局的成员也都在16人以上。而且基本上做到“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演出”。不管是社团数量、会员人数还是活动次数以及影响力,粤曲都无疑占据了石龙镇群众文艺社团的半壁江山,是石龙镇当之无愧的最主要文艺品种。而且石龙的11家曲艺社团和私伙局都各有拿手绝活。有的重在表演,有的擅长文本创作,有的侧重传统曲目,有的侧重现代经典曲目,有的则以自编当代曲目为主。但是在大型活动中和对外形象方面,却十分注意形成合力,各展所长,形成了石龙镇独特的粤曲文化品牌。
5个镇级曲艺社团,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经常到镇内10个村(社区)以及本市周边镇街演出,尤其是工人业余粤剧团和康源粤乐社,在周边镇区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每次去外地镇区演出都会吸引大批的当地群众观看。他们演出的曲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为主。同时,5个镇级曲艺社团还积极创作出不少反映石龙人精神面貌的好剧本和好作品,例如由康源粤乐社创作的《风雨鸣凤里》、《外母驾到》、《龙城晚望》;工人粤剧团创作的《中秋之夜》、《银箱记》;群星曲艺社创作的《敬老赤子心》、《林屋气象新》等多个作品都是取材于石龙镇的人和事,紧密贴近生活而进行创作的。故事中出现了不少石龙人耳熟能详的地和人,而用粤剧的形式演出这样的故事让市民感到既新鲜又熟悉,广受市民喜爱。
相对而言,6家私伙局则更多地是立足于自己所在的社区开展,有的每周有的每天定期演出节目,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活跃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无意间熏陶培养了新一代粤曲爱好者,街头里巷的群众性演出成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粤曲发烧友们的自娱自乐无意间成了传统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接地气的演出,群众的广泛欢迎,又反过来推动了这些群众曲艺社团的良性发展。
“文娱台”和“春节粤剧粤曲专场晚会”是石龙的品牌节目,其中“文娱台”每周六晚,风雨无阻地在最多市民休闲娱乐的中山公园内演出,11家曲艺社和私伙局根据自己的档期轮流上台演出,多年来已成为石龙镇老城区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人们了解和观察石龙市井民俗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由镇政府主导的在每年春节期间演出的“春节粤剧粤曲专场晚会”,不仅已经成为当地粤剧粤曲爱好者们的一场饕餮盛宴,也是周边石碣、石排、茶山、博罗县的园洲、石湾等乡镇爱好粤剧粤曲者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龙镇迅速兴起各种普通话曲艺形式,极具北方地域文化色彩的快板、相声、小品、说书、三句半甚至河南梆子同样出色。镇内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职工业余文工团,他们把极具北方地域文化色彩的快板、小品、朗诵和三句半搞得风山水起。石龙消防大队采用相声和小品来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镇内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学生中也“隐藏”着不少曲艺方面的人才。石龙中学以相声见长,石龙二中以小品见长,石龙三中以说书、朗诵见长,镇实验小学的小品更是全市有名,普通话曲艺正以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和普及速度影响和着一代新人。
近年,石龙曲艺文化蓬勃发展,镇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镇内多家粤剧粤曲社团和私伙局在场地和演出机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曲协石龙分会下属的5个曲艺社团每年都会得到政府资金扶持。此外我镇还额外支出经费向这5个社团购买文化服务,使镇内曲艺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并对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镇还提出了“粤曲进校园”的构想,通过在校园办培训,在娃娃中培养未来的粤剧人才,目前这些孩子已能登台演出,粤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
“广东省曲艺之乡”的创建成功,使得石龙曲艺文化的潜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掘,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曲艺的传承、传播以及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记者:杨艳玉 通讯员 陈沛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