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的厂房、残旧的乐器、发黄的照片……洛浦街上漖村里有一个百花粤剧社,社长兼创社人员之一的麦凤爱每周三晚上都会早早出现在剧社,训练一批粤剧爱好者。令人称奇的是,麦凤爱一家三代都喜欢上了粤剧。
番禺上漖村40多成员每周都训练,社长最担心年轻人热情减退
“现在考虑得最多的是乐社的发展。因为年轻人学戏学粤曲的热情正在减退。我家小孙子原来也很爱唱粤曲,经常参加演出。现在长大了,参加演出反而少了。希望广东能借助文化大省建设,拓宽粤剧发展空间,实现粤剧人才年轻化。”
——麦凤爱
玩了30多年把儿孙都拉上了
麦凤爱每次上台前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化妆,她笑着说,化完自己还要给老伴帮忙化,有时候10岁小孙女的妆也要指定让她化。因为人缘好,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爱姐”,爱姐笑着告诉记者:“玩了30多年了,以前是妇唱夫随,现在我的热情比老公还厉害,最近几年更是把儿子、孙子和媳妇都拉上了。”
作为负责人之一,百花粤剧社(俗称乐社)是爱姐生活的一部分。“乐社现在有成员40多人,每周要训练三次,还经常要组织汇报演出。”爱姐说,这么大一个团体,要安排好他们的训练、表演、生活,还要搞好设备保养,一点也不轻松。“以前佳叔在乐社主持大局,很多事情还好办。”爱姐所指的佳叔,叫原汝佳,是洛浦街民间“老倌”,在曲艺界有极高的影响力。
“乐社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讲普通话的,有讲客家话的,也有玩舞蹈的。”爱姐说,现在乐社成员除了上漖村民外,还有来自兄弟村的村民以及洛溪板块楼盘的业主。成员个体差异明显,可谓“众口难调”,要多动脑筋,才能把他们“拧成一股绳”。
三次迁址仍坚持办粤剧社
“村里面对我们乐社十分支持,不单给了场地,在经费上也有支持。乐器、设备维护村里也尽量想办法解决。”爱姐说,虽然得到很多支持,但乐社还是经历了三次迁址,第一次迁是由于学校办学需要,把排练场地留给学生,后来村里又把祠堂的地方腾出来给他们排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祠堂用地被征用改造成肉菜市场,因此爱姐又再次带着社员还有粤剧社的所有设备,转移到了目前这个只有2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爱姐说,虽然地方简陋,社员们仍旧每个星期坚持到厂房内训练。
据了解,百花粤剧社自上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已参加过不少社区演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