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广州最后的粤剧茶楼阵地——在龙津东路712号的百年老茶楼荣华楼二楼的饭厅里,一个不大的舞台上,每天下午2时到5时都会有粤剧表演,其中最受街坊欢迎的是粤剧折子戏。粤剧表演班的团长嘉华说,观众中已鲜见年轻人的身影,但他依然在努力保证表演的可看性和演员的质量,以留住最后的“粉丝”。

座无虚席但都是老人家

前日下午2时,荣华楼二楼餐厅和往常一样座无虚席,连一个孖台(拼桌)的位置都找不到,一名阿伯指点记者:要听粤剧得早来霸位,“我一点几就来啦”。记者四顾,发现现场全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没有年轻人的踪影。

随着奏乐声响起,粤剧表演开锣了。戏台位于餐厅的前方,占地二十多平方米,戏台前方挂着“云峰粤剧艺术团”的横幅,舞台的附近则是化妆间及乐师们的弹奏空间。戏台上正在表演的,是一位穿着蓝色旗袍的女子,化妆间里的其他人则忙于化妆、补妆、记台词。

云峰艺术团团长嘉华在化妆间里统计完前几场表演的收益,便端坐下来,点燃一支香烟,略有所思,他说正在酝酿感情。几分钟后,他和一名女演员走上戏台,演唱了新创作的粤剧《绝情谷底侠侣情》,戏里讲的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的一个故事,演出过程中不时有人递上一二十元的“赏钱”。

团员多出自梨园世家

看起来40岁左右的嘉华可谓出身梨园世家,“爷爷、父母亲是广州市粤剧团、羊城粤剧团的成员,小时候,家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戏服,还有曲谱,家人还不时地即兴表演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很小就对粤剧感兴趣了。”嘉华说,在戏班里,不少人都是梨园子弟的子弟,大多是在家人的熏陶下走上了粤剧这条路的。

当天的压轴戏是一出叫《俏潘安》的折子戏,演出者之一的梁耀坤先生化着浓浓的戏妆,穿着华丽的锦袍,高大的他功架扎实,真看不出来他是70多岁的人了。梁耀坤告诉记者,他15岁就开始和粤剧结缘,一路演唱至今,唱过的粤剧不可胜数。

云峰艺术团团长:想尽办法留住现有粉丝

嘉华告诉记者,荣华楼是目前广州仅存的一家有折子戏看的粤剧酒楼了。他坦言,当前粤剧已经在走下坡路,伶人的收入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很难吸引高素质人群的加入。

嘉华说,他虽然是团长,但他并不负责团员的工资,“我的收入和演员们的收入都来自茶客们的赏钱,我只是负责分配,因为乐师们的份钱也要从赏钱中划扣。”

据介绍,云峰艺术团创立于13年前,1997年,已故团长白云峰辞去国家粤剧院的铁饭碗,带领一班从国营粤剧团分流出来的乐师和演员,组成云峰粤剧艺术团,开始了“戏班”的生涯。目前团内有40名专职演员,多数是中年人,也有部分80后,“年轻人之所以加盟,是因为对粤剧的浓厚兴趣,而且目前艺术团的收益其实和打工相仿”。

作为剧团当家,嘉华坦言“这个家非常难当”,他每天都想尽办法去保证表演质量,还要保持表演的新意,尽量融合进一些现代元素,来维持粉丝们的热情。

谈话中,嘉华透露出担忧,“随着其他娱乐方式的兴起,粤剧的受关注度已经江河日下了。”嘉华说,他的努力谈不上是在将粤剧发扬光大,只是想努力留住现有的粉丝,使粤剧不至于那么快在民间消亡而已。

荣华楼负责人:会守住最后粤剧茶楼阵地

荣华楼下午茶时间的粤剧表演已持续了5年,午茶的最低消费是每人十元,看客们多是痴迷粤剧、退休多年的老西关街坊。

荣华楼的负责人杜小姐告诉记者,不少酒楼之所以会慢慢取消粤剧表演,是因为看客们的消费实在太低了,花10元就在酒楼坐整整一个下午,酒楼不仅没什么利润,连晚餐的开展都会受影响。民间粤剧表演的土壤就是这样被经济原因慢慢侵蚀掉的。

不过杜小姐表示,即便对经营有影响,她也会守住这最后的粤剧茶楼阵地,“因为这里地处老西关,附近有很多粤剧迷,而且粤剧是老西关乃至老广州的传统文化,老西关不能没有这样的文化展现。”

(摘自 《新快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