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7时30分左右,茂名市旦场镇红花坡村村委会的空旷地前,戏台高搭,灯火辉煌,广州青年粤剧团的《三喜临门》即将在这里上演,而该团团长白洁依旧像往常一样在舞台前后来来回回忙个不停。

自从丈夫谭土运年前病逝后,团里的诸多事务就落在白洁身上。但只要外出“走台”(出去联系演出)回来,这位陕西来的“外地媳妇”就会和团里的其他团员一样感到种种隐忧——丈夫老谭“走”了,剧团日后还会有“戏”吗?广州青年粤剧团这块招牌还能扛多久?

1999年,任教广东粤剧学校的原粤剧文武生谭土运召集一些学生,举债拉扯起剧团的大旗,一头扎进粤剧基础较好的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农村,凭着一腔热情,摸爬滚打,使剧团逐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业内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八年风雨 造就粤剧名团

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训练有素的唱做念打基本功,谭土运对剧团运作颇有信心。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后,剧团面向珠三角地区挑选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十三四岁的小学员,并把他们送到剧团位于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吴川培训基地学习训练。在这里,谭土运租来一个标准的大舞台,开辟整洁的练功房,开始筹划着一个“不用国家一分钱”的粤剧大梦——在这个大本营里,从贫苦农家招来的学员学费全免,家庭生活实在贫困的甚至减免生活费,团长亲自为学员传授技艺。

这样,在广州青年粤剧团的吴川训练基地,每天的清晨、下午和傍晚,便有一群孩子在一个大人的带领下苦练基本功:身段、靶子、毯子、腰腿、唱腔,一招一式,还有文化基础课,团长口对口传授,手把手教……久而久之,围观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一些心动的家长常常带着孩子来找谭团长,说只要团长带着,就能长“本事”。

一年多来,从角色分配、一字一句地纠正唱腔、念台词、格式打斗,一直到排完整部戏,孩子们都一丝不苟。剧团从一部戏、两部戏,一鼓作气排练了十多部。八年下来,当年的孩子们从一个个懵懂少年,出落成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粤剧新秀。八年来,孩子们吃在一块、睡在一块儿,练功、学习在一块儿,对剧团深深的感情使他们再不舍得离开。

这期间,团长谭土运更是早出晚归。他常常骑上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在珠三角一带上山下乡,到各地推介自己的剧团和剧目,哪怕能接一场、两场戏也好。没有看过演出,人家怎么相信你?终于有人订戏了,全团欢呼雀跃。也是在这期间,团长的病情加重了。几年的舞台演出实践,使团队越发成熟和完善。2005年9月,经广州市文化局批准,“广州青年粤剧团”正式成立。有了金字招牌,剧团的劲头更大了。

团长去世 剧团何去何从

就在剧团蒸蒸日上之时,“领头羊”谭土运团长突然查出患癌症晚期,并在春节前夕撒手而去。一股难以名状的忧虑之气很快在剧团上上下下蔓延开来。

谭土运的病情牵动着广州粤剧界,广州市老市长黎子流给予慰问,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八和会馆先后派代表到医院探望,并送去慰问金。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团长谭土运“走”了。一个红火的剧团,没有了当家人。

八年下来,广州青年粤剧团的足迹遍及广州、东莞、珠海、江门、中山、茂名、湛江等珠三角乡村,久负盛名。如今没有了老师、没有了团长,外面的业务谁来联系?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谁来解决?

尽管团长“走”后,团里的训练、剧务和生活依旧井然有序。可团长白洁还是面露难色地告诉记者,她近日陆续接到丈夫一些生前好友的慰问电话,有的说要介绍人来订剧团的戏,帮助剧团渡过难关,可是这种“友情赞助”能支撑多久呢?没有了老师的“点拨”,演员的水平以后怎么提高呀?而最让白洁担心的是眼下“春班”就要过去了,一旦进入淡季没了演出、没了周转的资金剧团会“散伙”吗?(记者 刘旦)

(摘自 《广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