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镇级的业余粤剧团十几年来竟然能相继把一批原创大戏唱到了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地,还在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得了剧目金奖和编剧奖等23个奖。这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东莞长安镇业余粤剧团前昨两晚在逸夫舞台亮相,上演了两出现代戏《碧血红花》《铁血传奇》。

爱粤剧 不为钱

长安镇业余粤剧团中的成员大部分拥有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有些还是当地的“头面人物”:他们当中有经理、厂长,更多的则是私营企业老板,现任团长的陈沛全是长安图书馆的办公室主任,而十多年前创办了这个业余粤剧团的创始人李应梅则是长安酒店的副总经理。在戏曲不太景气、很多专业院团都难以生存的情况下,一个成立初只有10多人的“私伙团”怎么能发展到今天拥有80多个成员、能自己创排大戏的剧团呢?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对粤剧的爱。陈团长告诉记者,这个剧团中有的是父子参演,有的是母女搭档,还有的是夫妻配戏,“大家都不是为了钱。”

写自己 演自己

剧团成之最初也是演传统剧目为主,虽然都是免费演出,但观众却并不很领情。从1995年开始,在剧团创始人李应梅倡导下,长安业余粤剧团开始了“粤剧创新”,创作出了第一部现代粤剧《秧地出老虎》。此后,他们又接连创排了《掘金鸡》《重返九桁瓦》《情系湘西》《繁华梦》等一大批贴近生活的现代戏。2002年,以长安人近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为内容的粤剧《思源》让长安业余粤剧团出了名。粤剧《思源》讲述了长安镇农民从当年集体偷渡去香港到改革开放后集资办厂办公司的艰辛历程,是二三十年来东莞长安镇发展的真实写照。这出戏不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还在长沙获得了“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剧目金奖和编剧奖等23个奖。

业余团 很专业

这些热爱粤剧的人获得了长安镇镇政府的支持。业余粤剧团创办之初,经费都来自于包括创始人李应梅在内的一些热爱粤剧的热心人,而随着镇政府的“加盟”,业余粤剧团如虎添翼。剧团在2002年抢排《思源》需用启动经费,镇政府一次性就拨给了15万元,连同《思进》《水勇英烈传》3部戏,长安镇委、镇政府一共投入了500万元。为了修缮粤艺苑,长安镇委、镇政府又投入了1200万元。在逸夫舞台的后台,记者看到剧团装备比起专业院团来毫不逊色,几千元一把的高胡、琵琶,价格昂贵的电脑灯,崭新的道具箱……陈团长介绍说:“我们的剧团虽然是业余的,但是我们演员的演技、设备都是很专业的。”一个民间的业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