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听着关灵凤老师1982年北京演出陈派名剧《三上轿》现场录音,开始说今晚的戏。

这里最隆重的大事才会有戏曲演出。比如给祖先立碑,比如给老人过大寿,更多的则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古庙会。古人少有人讲无神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宗教的影子,比如年画门神,比如中堂,比如灶爷,比如过年煮熟了第一碗得先盛两碗,一碗摆上筷子放在灶台内侧敬灶王,一碗摆放筷子端上堂屋条几正中敬祖先。有神就有庙,对神最大的供奉莫过于邀来戏曲班社剧团唱三天四野的大戏,庙会应是由此而生。

安头村古时有一白衣阁,内奉白衣娘娘,去年或是前年,安头村在村东重建了白衣阁。

经济条件好了,于是便想着年年唱一次大戏,今年邀请的剧团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豫剧二团。

字幕打出的演出剧目是《花乡梦》,再往下打,我心里一阵惊喜。

编剧:王亚菲。

王亚菲是许昌的名剧作家。

王亚菲是新浪博友小草菲菲。

农民永难割舍的是戏曲

图一:豫东大地上,农民永难割舍的是戏曲。

鄢陵县豫剧二团的《刘秀封宫》

图二:在新闻上已经获悉,鄢陵县豫剧二团的《花乡梦》在许昌市第六届戏曲大赛上斩获十二项一等奖,鄢陵县豫剧一团以“板车剧团”曾是全国剧团的一面红旗,但一团凭借《斩子救主》仅夺回七项一等奖。

在这次刚刚结束的许昌市第六届戏曲大赛上,许昌市辖的各县市的所有国营剧团全部出战,许昌市豫剧团是《清水湾》,许昌市越调剧团是《城里媳妇》,许昌市曲剧团是《五更惊雷》,禹州市豫剧团是《风雪寒梅李三娘》,长葛市豫剧团是《三更缘》,襄城县越调剧团是《窦娥冤》,许昌县豫剧团是《三娘教子》,再加上鄢陵县豫剧一团、二团,共有九个剧团九个剧目参赛。

鄢陵县豫剧二团的十二项大奖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鄢陵县豫剧二团《刘秀封宫》

图三:大戏开演前,主持人说先演出一个折子戏《刘秀封宫》。

一听刘秀二字,我以为是红脸唱腔,没想到是个娃娃生和小花旦的小戏。

许是要为后头的大型现代戏做准备来不及细致准备,小戏有些干,缺滋少味。

娃娃生的服装太过肥大,舞台效果很差,小花旦长得很漂亮,服装也合身,只是一扭身就看到了她后头扎起来翘多高染成黄色或是红色的头发。

时间紧张也不能这样,染个黄头发扎个马尾,怎么唱,我也找不到两千年前古代小女孩的感觉。

鄢陵县豫剧二团的《刘秀封宫》

图四:《刘秀封宫》的剧情很简单,小姑娘擓着篮子到地里给哥哥送饭,遇上了“王莽撵刘秀”,给了刘秀一个馍,刘秀过家家一样封了小姑娘为正宫娘娘。

这个小戏可以打磨打磨,比如祥符调陈派的《三上轿》在民国时原本是个送客戏,晚上刹戏了,观众不走,那演员就出来咿咿呀呀地唱《三上轿》,唱不了太长时间,观众就剩不了多少了。但豫剧皇后陈素真就是把这个送客戏给改编成了豫剧重量级的代表性剧目。

——这么巧,不知不觉说到了《三上轿》,而此刻我的电脑里传出的就是陈派嫡传弟子关灵凤的《三上轿》。关老师已经八十二岁,她在开封,希望能多健康,长寿一些。

鄢陵县豫剧二团豫剧《花乡梦》

图五:大戏开演前,主持人在幕后说,因为舞台太小,很多道具和一些最好的灯光设备没有拉来。

但人物一上场,就能感觉到一种气势。

这是经过细心编排的。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豫剧二团

图六:鄢陵是戏曲之乡,豫剧三大名丑之一的高兴旺是安陵镇高庄人,沙河调代表性人物梁振起是大马乡东贤庄人,又有清末民国沙河调名旦、“沙河三少”之一易湘山(1889年生,人称“易少”,其父为晚晴知县,“易少”痴迷戏曲,十七岁冲破家族阻力从艺,30岁名镇省城开封,曾先后辗转豫东商水县、安徽省界首市一带,1946年“烟痢”发作,流浪街头的他在饥寒交迫中倒毙于周口商水县水寨镇街头。易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秦雪梅吊孝》、《罗焕跪楼》、《大祭桩》等,可惜老先生去世太早,没能留下音像资料)。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豫剧二团豫剧《花乡梦》

图七:鄢陵戏曲建国后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文革期间,独创的板车舞台引起中央高层关注,成为全国典范,于是各地、各剧种、各剧团和那些名角都来学习,来的人不光有演员,编剧、导演、舞美等等都有。高层次的行家住在鄢陵,鄢陵的板车剧团想不提高都难。

有人说那时的鄢陵县豫剧整体实力在全省是不少地市级也比不了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鄢陵县豫剧一团(演出时多用“河南省板车豫剧团”的名号)、鄢陵县豫剧二团的整体实力还是有的,但已经大不如从前。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豫剧二团豫剧《花乡梦》

图八:鄢陵县豫剧二团成立于1964年,初称“鄢陵县曲艺说唱团”,隶属县人民文化馆。1965年三月招收九名演员,四月,曲艺说唱团11人赴许昌参加许昌地区曲艺训练班,学习半年。十月返鄢,在县城举行首场演出。同年,被河南省文化局批准为专业“曲艺说唱团”。1967年,更名为“鄢陵县红卫说唱团”,从县文化馆分离,成为独立的专业文艺团体。

初时,曲艺说唱团主要演出曲艺节目,计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山东琴书、山东柳琴、山东快书、大鼓书、对口词、相声、二人转等。

1976年,自制小型流动舞台。1978年11月,古装戏恢复演出,该团在县城首演了曲剧古装戏《柜中缘》、《草人媒》,连演25场,场场爆满。自此,说唱团收入激增,扩招青年男女演员十余人。

1982年9月,经鄢陵县委同意,鄢陵县曲艺说唱团更名为“鄢陵县豫剧二团”。鄢陵县豫剧二团八十年代演出足迹已遍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省数十县市。

八十年代主要演员:周盘根、田玉兰(女)、刘明州、轩艳芳(女)、吴素花(女)、晋秀莲(女、刀马旦)、韩保献(鄢陵县望田镇韩亮寺村人,须生,今已年逾七旬,仍常年演出,占永今年曾有幸一睹老先生的演出,唱的是红脸戏,老先生饰演赵匡胤,虽气息已显不足,但气势仍在,韵味十足)、李学山(鄢陵县城北街人,回族,须生,后调入鄢陵县文化局任副局长,于去年退休,占永曾在第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演出现场听到过李老师唱《倒霉大叔的婚事》,虽退出舞台多年,那股专业的味道,还是很寻常演员所不及的)、梁全治(须生)。

1983年,赴陕西演出,在西安,连演百场不衰,场场爆满,受到陕西省省长李庆伟接见。1985年,鄢陵县豫剧二团《小包公》剧照十六张由陕西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65年——1970年主要演出节目:《雷锋参军》、《雷锋在火车上》、《夫妻俩》、《洗衣歌》、《团结舞》等。1971年——1977年演出主要剧目:太康道情《前进路上》,越调《卖箩筐》,曲剧《游乡》,豫剧《新风曲》、《山村人家》、《春花向阳》、《追报表》、《帽子工厂》、《舞台风雷》。1979年后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曲剧:《柜中缘》、《草人媒》、《风雪配》;豫剧:《小包公》四部、《哑女告状》、《状元与乞丐》、《包公误》、《回龙传》四部、《朝阳沟》、《夕阳情》等。(资料源自:1989年《鄢陵县戏曲志》)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豫剧二团豫剧《花乡梦》

图九:剧团肯定有不少困难,因为在拍许昌市越调剧团演出时得知,两位主演岳菊英、解国宏都还是临时工,一直因为体制问题解决不了事业编制。

市团尚且如此,鄢陵县团想获得一个事业编制恐怕是更加困难的。

豫剧《花乡梦》

图十:只是说资料了,我没提一个演员的名字。

写过几位戏曲演员,反响还不错,多多少少也起到了宣传作用。

希望有机会了能走进家乡鄢陵戏曲演员的生活,别的帮不上忙,为他们写点文字我一定会是用心的。

豫剧《花乡梦》

图十一:那晚的主要任务是拍几张图片,天色越来越晚,妻儿陪着我来到了安头村,不能让她们太晚回家。挤到台前拍了几张图片,找到妻儿,得赶紧南坞村了。

图十二:家乡的两个剧团有不错的声誉,希望他们的路能走得更顺畅一些。

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