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平剧家都把南方的伶人称为海派,把北平的称为京朝派。因为北平是平剧的产生区,所以伶人必须在北方生长的总是好的。其实崐徽两大班,都是从南方去的,远的不谈,单说近的,一代宗匠名丑王长林,(小名拴子)就是苏州人。梅兰芳是泰州人。贾洪林是常州无锡人。王琴侬是浙江山阴人。诸茹香是太仓人。朱琴心是湖州人,而远至王九龄,程长庚是安徽人,谭鑫培之为黄陂人,汪桂芬为汉阳人。徐小香,时小福,朱莲之为苏州人。固无不挟其徽,汉,崐班之本行本能,以鸣于当时京师首善之区。集合众长而成为今日之平剧。反之,号称海派之小达子,何月山等,固无不自北而南。且创连台布景本戏的为新舞台夏氏兄弟,而夏月润即为谭鑫培之爱婚。王又宸亦为谭鑫培的爱婿也,与白牡丹(即荀慧生)合演《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等海派戏于亦舞台甚久。杨宗师(小楼)且演连台本戏之《宏碧缘》于北平第一舞台,包缉庭先生尚藏有此项戏单可证。

何月山初次到沪,以硬腿武功,备受上海人三层楼的欢迎,尤以金鸡独立一站十几分钟,使观者疯狂叫好。白崐玉到沪,取何月山而代之,以使家伙,刀枪脱手,喧赫一时。其实二人之武艺皆私淑杨瑞亭。瑞亭初名十四红,演梆子老生,后学黄胖,武艺甚精,文戏以《逍遥津》的穆成,武戏以《潞安州》陆登尽忠打泡,均有可观,不似何,白之乱打乱跳。但以前到沪在何白之后,反为所抑。乃改演老生戏,如《空城计》、《珠帘寨》则都无是处,故在沪多年,终悒悒不得志。瑞亭体格魁梧,面容甚长,故极宜于开脸戏,《铁笼山》不下孙毓堃,《拿高登》且有过之。趟马一场声容并茂。盖叫天每与合演,去花逢春,扎打凑合甚紧。托靴一场,盖叫天亦高捧如仪。杨小楼南下演《拿高登》,盖五亦去逢春,不肯为杨宗师托靴,后演是剧,花逢春改用张德俊,杨宗师每以为恨。

作工老生,南方必推麒麟童首屈一指,其实麟艺是综合贵俊卿、三麻子、小连生三人而成为一派者。三人皆善演四进士,故麒麟童四进士亦称独殊,马连良号称做派见长,实亦望尘莫及,但以麟与贵俊卿相比较,则犹相去尚远。贵本有活诸葛之目,去宋士杰活是一个老公事,老衙门的阴奸滑吏。他绝不用火暴或噱头取悦台下。三麻子演四进士相当沉着,小连生则趋火暴,将滑吏变成了负气老儿。公堂顶口一段,麟能合三家之长,但得于小连生为多,得贵最少。

南梆子声调谐美,但年代甚近不知始于何人?或言创自小子和(冯春航)冯不善梆子,与小连生(潘月楼)同台于夏氏兄弟的新舞台甚久。时新舞台专以布景本戏哄动沪人,而时令佳节必演灯彩,新春节的《洛阳桥》、《斗牛宫》,满台灯彩尤为富丽,错金绣彩,目迷五色。小子和在洛阳桥去缝穷婆,斗牛宫去蔡天花,扮相之美,声势之盛,突过北方的梅兰芳,时有南冯北梅之目。南社诗人捧之若狂,为刊春航集,以与京中遗老樊,易诸家捧梅团抗衡。斗牛宫本梆子戏,冯以不能唱梆子,乃改唱南梆子。自是厥后,梆子戏都改唱南梆子矣。但南梆子初行,专以表现男女调情如:《卖雄鸡》、《春秋配》故其声和悦而节奏紧张,听来别有一种情感。程砚秋精于音律,皮簧皆妙,而视南梆子为畏途。后以不甘对梅示弱,乃编梅妃一剧全用南梆子以与梅对抗,行腔幽怨,遂成别调。而《鸳鸯塚》的"女儿家",《锁麟囊》的"怕流水"更是一变怨曲为欢音,当今审音协律之秀,吾实不得不推砚秋。包缉庭老先生说:"南梆始于老夫子陈德麟,但无左证可举。"当世博雅周郎愿详赐教焉。

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出演于四马路宝善街丹桂第一台,夜戏票价二元,日戏售一元,全沪诧为奇谈。第一夜戏打泡为《玉堂春》,星期日戏为打泡赶三关,但王凤卿的牌名,挂在梅的上面,其时尚以老生为正牌,梅虽以轰动九城却不能破此老例。第二次到天蟾(五云日升楼的楼外楼,今永安公司旧址),夜戏票价亦仅三元。其售价五元,则尚系开始于杭州第一舞台的义赈,共唱五天,前三天仍为每票三元,第四五天唱霸王别姬,特售五元,起用金少山为霸王,从此上海也跟涨为五元,金少山亦从此走运,称为金霸王云。

(未完待续) (摘自<<春申旧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