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和安庆的渊源既深,它和安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渐融渐洽。虽然随着安徽省会迁至合肥,近几十年里,当年那些最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都被陆续调到省城新组建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但安庆仍然是黄梅戏的根。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时所有的严凤英、王少舫、丁永泉、潘璟琍等17名黄梅戏演员均来自安庆,多少年来,安庆给省黄梅戏剧院输送了一茬又一茬尖子演员,源源不断。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梅戏三度繁荣,人称"梅开三度","梅开三度"的代表人物就是同为安庆人的严凤英、马兰、韩再芬。当年,严凤英在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剧目中的出色表演和艺术创造,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了第一个高峰。20世纪80年代,马兰犹如一颗新星出现在黄梅戏艺坛上,她主演的电影《龙女》、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和舞台戏剧《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目轰动全国,成为"梅开二度"的代表人物。而韩再芬则是当今黄梅戏艺坛最出色的"影、视、剧"三栖明星,她将黄梅戏由传统舞台、电影向最大众化的艺术传媒电视剧方向延伸,不仅让黄梅戏在电视剧领域大放异彩,而且在黄梅戏电影、黄梅戏舞台表演领域也硕果累累,从而奠定了她成为黄梅戏"梅开三度"领军人物的突出地位。

但安庆并不仅仅是黄梅戏演员的生产流水线,安庆之所以能够成为黄梅戏优秀演员的基地,关键在于安庆人本身对黄梅戏的痴迷。走进古城安庆,你可以明显看到市面上出售黄梅戏音像光盘、磁带的专卖商店特别多,各家店门口的音箱整天播放着悠扬动听的黄梅戏乐曲,家家商店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逛音像商店购买黄梅戏音乐带,是安庆人的一大乐趣。

安庆人爱听黄梅戏,爱唱黄梅戏,较之北京人爱京剧,有过之而无不及,黄梅戏已真正成为安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安庆市的街道上和居民住宅小区内,常有黄梅戏露天演出。几张木凳子在空场地上一围,一把二胡,一支笛子,一张架子鼓,演员们往场子中间这么一站,戏就开场了。过路的行人,赋闲在家的离退休职工,连家庭主妇们也被引出了门,立马将戏场子围得水泄不通,这是当地街道业余黄梅戏剧社经常开展的演出活动。安庆市城区有20多个街道办事处,大部分街道办事处都有一个业余黄梅戏剧社,每逢节假日,这些业余剧社都义务组织黄梅戏进街道社区演出。剧社里的业余演员大都是有艺术功底的黄梅戏票友,但唱出的黄梅戏倒也都字正腔圆,音扬顿挫极有韵味,常常博得场内外观众的阵阵叫好。安庆还有专门的"黄梅戏票友剧场",这是戏迷们自娱自乐的免费开放场所,每逢周一、三、五下午,全市的戏迷和票友们都在这里相聚,轮番彩妆登台,连轴上演一本又一本古老传统的黄梅戏剧目,十多年来,这个票友剧场的演出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安庆人热爱黄梅戏,痴迷黄梅戏,各式各样为戏迷们服务的行业也随之应运而生,有精明的老板办起了黄梅戏茶楼、黄梅戏酒楼、黄梅戏卡拉OK音乐厅。各商家更有妙招,在临街店门口搭起商品展销台,聘来形象小姐登台唱段黄梅戏,以招徕顾客。同一街道上往往有数商家同时打擂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引来观众如潮,构成了黄梅戏之乡特有的景观。

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丰富多彩的黄梅戏节目,开办有"空中戏院"、"黄梅戏名家名段欣赏"、"教你唱黄梅戏"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市有线电视台自1998年开播的"黄梅阁"专题栏目,是当地知名的一个电视节目,栏目先后举办三届全市性的黄梅戏票戏大赛,每届大赛均有数百人入选,大赛成为黄梅戏迷的一个热闹节日。生长在安庆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黄梅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市区的各幼儿园、小学不仅有老师教唱黄梅戏,还成立有自己的少儿黄梅戏演出队,有最拿手的表演节目,并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黄梅戏表演比赛。黄梅戏就这样在安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传承中,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值得珍惜、最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

黄梅戏就这样深深地融入安庆人的生活,婉转悠扬,清纯,闲适,甜而不腻。走进安庆,正因为黄梅戏已经渗透到这个小城的每个角落,你甚至会觉得这里人生活都变得像黄梅戏一样,甚至连安庆的大街小巷,也像一曲黄梅小调。

黄梅戏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对于黄梅戏,家只有一个,就是安庆。(湖北黄梅戏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