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网消息:2016年9月21日,“茅版”沪剧《雷雨》再度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全场爆满。追溯沪剧《雷雨》的演出史,改编演出本可谓不少,但成为观众公认的成功版本也就1959年大会串版、1990年“马版”、2006年之后的“茅版”。
1959年大会串版无疑是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沪剧界各流派创始人云集一堂,各展风姿,将流派特色淋漓尽致地渗透进各个角色当中,将沪剧推向戏曲高峰,至今令人啧啧称赞。尤其是丁是娥获得了“活繁漪”的美誉,其中的《盘凤》《花园会》《求萍》等成为广为传唱的名段。“戏养人,人养戏”,名家与名剧交相辉映,成为沪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1990年的“马版”《雷雨》以“膜拜经典”为出发点,复制了大会串版,在当时文艺复兴的社会发展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欣喜,观众们更为“这批中青年艺术家仅凭音频却临摹出如此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惊叹,马莉莉塑造的繁漪形象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同,也使其继《日出》之后第二次与曹禺结缘。而此版中的一大亮点是,妙龄可人的茅善玉本色化地刻画了清纯的四凤,从表演到唱腔均赋予了个性化的演绎,可以说,也是此版中唯一有所创造性发挥的角色。
从2006年到2016年,“茅版”《雷雨》是与时俱进的。2006年,茅善玉完成了角色的华丽转身,首次出演完整版的繁漪,此时的茅茅已进入艺术的成熟辉煌期,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表演风格,均显得十分大气沉稳,出色地将“丁派”繁漪传承下来。2010年,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百年,沪剧院重新打造《雷雨》,此版也是进京版,故请出了资深编剧余雍和、学院派导演曹其敬等重量级人物,而在角色安排上也集结了沪剧院最为强大的阵容,可以说,此版中的角色气质与作品最为吻合,舞美设计最为精致时尚,唱腔设计更有新意,富有音乐性和立体感。2014年,为纪念话剧《雷雨》上演80周年,沪剧院再次打磨该剧,更加突显了繁漪在爱恨交织中的希望和绝望,直至生命的呐喊,茅茅的繁漪既有典雅的气质,又有灵动的柔美;既有温柔的爱抚,又有炽热的激情;既有哀怨的乞求,又有不屈的抗争——一个性格多面的繁漪呈现在当代舞台之上,既是对前辈艺术家的超越,更是茅善玉演艺生涯的重大突破。
80载《雷雨》,竞相绽放,独领风骚,唯我沪剧!
作者:阿仪叔叔 祖忠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