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克”是人们对近年来演员登台演出时脖子下胸口上别着的微型扩音话筒或手持无线话筒的别称。在京剧演出中,几乎所有的主要演员都戴着它;在戏曲清唱时,几乎每位演唱者的手里都攥着它。

“小麦克”成了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脖子上的长命锁一般重要。 听老辈人讲,早期京剧艺人全凭噪子唱戏糊口,金少山声震寰宇,一噪子能把剧场最後一排观众的耳朵震得嗡嗡响,把小孩吓哭;谭鑫培噪音高亢入云,人称谭叫天。那时,没嗓子意味着祖师爷没赏给您这碗饭。远的不说,京剧名家赵燕侠在70岁高龄时再演《白蛇传》,仍然像以往那样不用“小麦克”,我们坐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最後一排仍然听得很清楚,很动人。青年演员王蓉蓉演唱《状元媒》选场时,舞台前有话筒,但刚唱了几句,扩音器出现了毛病,扩音功能失却了,她照常演唱,观众竟不知话筒失效,等弄清了真相才更佩服王蓉蓉的金嗓子,有位老戏迷说,当年马 谭 裘 李 张要是靠着话筒唱戏,恐怕就没有他们了。

近日,我们听了几场京剧清唱晚会,每位演员不论年长年少,都别着或举着话筒出场,那声音失真程度,不能恭维,挺好的唱段楞唱不出韵味来,不少时候还出现嘶嘶的声音和劈裂的杂音,有的老演员可能是使不惯话筒的缘故,一会儿离嘴近,一会儿又离得远,声音也就忽大忽小,有的演员手举着话筒又想做个身段结果弄得不伦不类,声音没了,身段也砸了,搞得戏迷哭笑不得。

唱戏,讲究的是基本功,嗓子是喊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 摔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都有扩音器助阵,那谁还下苦功去喊嗓子呢?历史上那些京剧名家当时不识"小麦克"为何物,只能是下苦功以换来观众的赞誉。

当然,现在的剧场宽敞了,面积与早年的戏园子无法同日而语,但青年演员在嗓音条件好时,如若对"小麦克"感情太深,依赖性太强,嗓音也就练不出真功夫,同时观众的听觉中也少了几分韵味美。(刘杰) 摘自《中国演员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