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芬--朱凌芬、朱小芬、朱幼芬--朱斌舫、朱斌仙--朱锦华--朱唯,至今已五代均业梨园,在京剧界颇负盛名。朱家原籍江苏省苏州,其祖上于清同治时落户京城。虽非世代承袭旦行,但因旦、丑两行均出名家而载入京剧史册。
朱霭云,昆曲名旦,字霞芬,乳名恩子。为"景和堂"梅巧玲得意弟子。与余紫云(叔岩之父)、张瑞云、刘倩云为师兄弟。清同治、光绪时隶梅巧玲之四喜部。光绪二年(1876)被选为"菊榜状元",享名后立堂号"云和堂",造就诸多名旦,梅兰芳、王蕙芳、朱幼芬等均出身于此,有"云和十二钗"之称。朱霭云为梅巧玲之徒,又为梅兰芳之师。可见朱梅两家关系密切。霭云故后葬于北京崇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之"安庆义园"(今已不存)。其姐适张瑞云。霭云有二女三子。长女适"小凤凰"孙砚亭;次女适杨韵芳,其女适武生钱富川。
朱凌芬,为霭云之长子,艺名朱小霞,工花旦,清光绪时隶四喜部。《燕尘菊影录》言其"妙音入拍,哀艳凄馨",可见其表演艺术之佳。凌芬早年即崭露头角,惜英年早逝。
朱小芬,为霭云之次子,工老生,亦隶四喜部,擅演《文昭关》、《取成都》、《黄金台》等。梅兰芳9岁学艺时即在朱家,启蒙老师吴菱仙就是朱小芬为其聘请,小芬甚得梅家青睐,故后来成为梅兰芳之姐丈。梅氏于1952年病故,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斌舫工小生,妻室王淑慧生有一子一女,均未从艺;次子早夭;三子斌仙,工丑行;女为魏莲芳(1910-1998)前室,生有二女,长女宝茹适老生万啸甫(192l一1998);次女宝兰适武旦冀韵兰。韵兰妹锦华亦工旦行。
朱幼芬(1892-1933),为霭云之三子,人称"朱三",字桐琴。生于光绪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工青衣。与梅兰芳齐名,曾有"北有朱(幼芬)梅(兰芳,1894-1941),南有冯(子和,1888-1942)贾(璧云,1890-1941)"之说,为当时京剧界四大美男子。朱幼芬与王蕙芳同时拜吴菱仙为师,与梅兰芳为一师之徒。因其眼大有神扮相极佳可称色艺绝伦。朱演陶三春,梅演樊梨花均享盛誉,故有诗赞曰:"梅朱瑜亮不争差,争说桐琴与畹华;难得都娴刀马剧,桃花马上两枝花。"1913年京城曾举办过一次菊榜选举,状元为朱幼芬,榜眼为王蕙芳,探花为梅兰芳,可见其艺术声望之高。擅演剧目有《祭江》、《祭塔》、《六月雪》、《宇宙锋》等。因其仅侧重青衣不善花衫。终被梅兰芳超越于前。后便在组班上展其所能,于1916年底组"桐馨社",杨小楼、钱金福、王长林、范福泰、范宝亭、迟月亭、许德义、高庆奎、贾洪林、德 珺如、路三宝、九阵风、董俊峰、郝寿臣、张文斌等诸多名家,均被其邀入班内。时梅兰芳从南方演出归来,与王凤卿、姜妙香、李寿山、姚玉芙等亦同应邀加入此班。从而促成杨小楼与梅兰芳首次合作,《长坂坡》、《春秋配》等即在此班合作演出。后又组"裕群社",使梅兰芳、余叔岩再度合作。最后又自创办"福清社"科班,学生艺名按"福"字排名。叶盛章、陈丽芳等早年亦曾在此科班习艺。在那竞争激烈的年代,因其经营不善亏损极大,几乎连家产全部搭进,使其陷入困境,竟于1933年9月1日(农历七月十二日)自寻短见投河自尽,时年仅42岁。这位菊状元竟落得如此结局。妻室为刘倩云之女,生有四子一女,幼子世良富连成坐科,习老生,后为剧团盔箱倌,于1996年病故。
朱斌仙(1907-1971),字子峰,为朱门第三代名家。7岁入俞振庭创办的斌庆社学艺,与孙毓堃(斌恒)、徐碧云(斌喜)、徐斌寿、杨斌昌(元才之父)、毛庆来、刘庆义、李庆才等为师兄弟。初习老生后改丑角,15岁出科后拜郭春山(元汾、元祥之父)为师。1924年17岁即随梅兰芳剧团赴日演出。次年与李万春、陈富瑞合作演出《欧阳德》,朱饰欧阳德,誉满京城。由于他嗓音响亮又极擅刻画人物,所饰《孔雀东南飞》之焦母、《梅玉配》之黄婆、《凤还巢》之程雪艳、《牧虎关》之高来、《李七长亭》之解子、《钓金龟》之张义、《金玉奴》之金松等极负盛名。他演《逍遥津》之华歆,把那为虎作张的阴险狡诈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次傍高庆奎演出此剧,竟激怒观众要到后台揍他,他闻讯后忙从后门溜走。由于他戏路宽又有人缘,各班社争相聘请,有时不得不数处赶场。1943年应燕京影片公司之邀,拍摄黑白京剧影片《盘丝洞》,黄玉华饰蜘蛛精、王维秋饰唐僧,费世威饰悟空,陈富瑞饰沙僧,朱斌仙饰八戒。梅兰芳、姜妙香主演的《生死恨》,1948年由华艺影片公司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彩色京剧影片,朱斌仙扮演胡公子。在日寇侵华之时,演员处境艰难,靠演戏已不能维持全家生活,便与东安市场雅美利珠宝工艺品商店订约,绘制泥人头脸谱,极为畅销。后为人仿效流传至今,这就是泥人脸谱的来历,首创人即朱斌仙。他一生曾与孟丽君、王玉蓉、新艳秋、雪艳琴、朱琴心、赵啸澜、筱翠花、孟小冬、金少山、奚啸伯、李多奎、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诸多名家合作演出。尤与荀慧生合作,前后达30余年,成为荀慧生的得力辅粥。所灌唱片有与李多奎的《钓金龟》饰张义;与王玉蓉、管绍华的《四郎探母》饰国舅等。1946年夏声戏校迁至上海,朱斌仙应聘到校执教,直至1949年该校停办。1960年又执教于北京市戏曲学校。1971年3月31日因患肺癌病故,享年64岁。其妻室裘效兰(1907一1994)为裘盛戎之姐,于1932年成婚,生有五女三子,长女、三女及次子均早夭;次女锦莉适毕英琦(1972年病故);四女锦辉、五女锦苓与三子锦笙均未从艺。子女八人仅长子锦华从业梨园。
朱锦华生于1935年,8岁曾入荣春社,从陈少伍习老生,一年多后日本投降,即随其母赴沪寻父。12岁又入夏声戏校,仍习老生,受业于李盛泉、关盛明、赵化南等师。由于他已有学艺基础,学艺又刻苦,极受校方培养,首次登台即能演出《辕门斩子》,后陆续演出了《斩黄袍》、《四郎探母》、《断臂说书》、《捉放曹》、《审潘洪》、《审刺客》等20余出戏,曾艺名朱少仙。上海解放后即随父于天赡舞台演出,曾先后陪梅兰芳、周信芳、唐韵笙、黄桂秋、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琴生、孙筠卿等演娃娃生。1950年9月随父母由沪返京,初搭杨 宝森、小王玉蓉、奚啸伯等散班。1953年随父同搭荀慧生京剧团,在此遂由老生改为丑行继承父业。父子两丑同台,在《大英杰烈》中,父饰陈母,子演石文。演员在台上是不论亲戚辈份的,为了剧情父子台上照逗不误,剧场效果极佳,父子同台达六年之久。1958年锦华调至北京京剧团,在此又得到马富禄、李四广、慈少泉、李盛芳、郭元祥等丑行名家的授艺与教诲。并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等名家同台演出获益匪浅,曾扮演过众多重要角色。曾先后随团赴香港、澳门、阿尔及利亚等地演出,颇获好评。退休后,应上海戏校王梦云校长之邀,赴沪执教了十余出戏。说来也巧,他当年学艺在上海,50年后竟来沪授艺,颇有感慨,为此特撰文《转眼五十年》发表于《解放日报》。其夫人宋莉芸,工旦行,为"山东富连成"创办人宋文启之女,生有一女一子,长女梅林未从艺,次子朱唯为朱门第五代传人。
朱唯生于1960年,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酷爱文艺,上小学时即是文艺宣传队员,校方曾劝其入"五·七艺校",时值文革时期未能如愿。至1978年上中学时,才有幸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第一批京剧大学生。他同样与他祖父、父亲一样,先习老生后改丑行。初从刘盛通、王世续、李甫春学艺,后校方劝其继承朱门丑行为好,为此改向萧盛萱、张金梁、汪荣汉、钮镖等师学艺。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京剧院任演员,1996年调至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自此为培养京剧接班人,从事艺术园丁工作。爱人郝兰英,生有一子名曦光,现在小学读书,很可能是未来的朱门六代传人。 (摘自《中国京剧》杂志 1998.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