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8日,厉慧良、张世麟这两位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武生泰斗,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战宛城》,厉慧良扮演张绣,张世麟扮演典韦,两位古稀老人旗鼓相当,全都演出了各自的昔年光彩。久病初愈的张世麟,刚一出场"起霸",精神抖擞。谁能相信扮演者竟是一位七十有六岁的老人!观众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后边的开打更是稳中有刚,手把利落,与厉慧良配合得严丝合缝,剧场里喝采声不绝于耳。次日,厉、张二位又同台合演《挑滑车》,张世麟扮演高宠,厉慧良勾脸扮演兀术,剧场效果如同鼎沸,造成中国大戏院的一时之盛。 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呼拉拉涌到台口,厉慧良、张世鳞挽臂相偕向观众频频谢幕,怀里抱着一大堆观众献上的鲜花。
观众如此热情地欢迎这两位京剧艺术家,除了钦佩他们的艺术造诣外,还有另外一个深为热爱他们的群众一直关注的原因--厉慧良和张世麟这对京剧武生行当的瑜亮,曾于1957年至1964年在天津市京剧团并列主演,同台合作过新编《岳飞与杨再兴》,两位艺术家势均力敌,给天津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由于历史原因,二人在工作中曾出现磨擦导致彼此不睦,从此再没有同在一出戏里合作过。1964年,张世麟调到新华京剧团任主演兼团长。与此同时,厉慧良在四清运动中身陷囹圄。此后不久,"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张世麟也成了牛鬼蛇神。转瞬之间三十多年过去,厉慧良和张世麟重新沐浴在党的阳光下,他们回首坎坷的从艺生涯,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彼此间多了真诚的理解与关怀,在社会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又握着手坐到同一条板凳上来。后来经有关方面鼎力相助,方方面面的美好愿望终于成为现实。厉慧良、张世麟合作登台的消息不胫而走,众多的戏迷们奔走相告,演出那天,闻讯而至的观众把有两千个座位的中国大戏院挤得水泄不通,连走道都站满了专程前来看戏的人们。两位艺术家尽释前嫌,在有生之年了却联抉登台的心愿,一时间成为京剧界广为传颂的佳话。(此后五个月厉慧良在津病逝)
1995年,张世麟77岁。9月28日、29日连续两天、天津市文艺界在中国大戏院举办"纪念张世麟舞台生活六十五周年纪念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给主办单位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李瑞环同志在贺信中写道: "在张世麟同志舞台艺术生活六十五周年之际,全国著名武生云集津门,举行庆祝演出,这是剧坛一件盛事,我表示热烈的祝贺。世麟同志酷爱京剧艺术,从十三岁起苦练基本功,六十五年如一日,勤学不辍,矢志不移,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顽强拼搏的惊人毅力,认真继承和发展前辈的艺术,形成自己特有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世麟同志为人忠厚,待人真诚,对后辈热情提携,受到京剧同行的敬重,堪称德艺双馨。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了使京剧事业后继有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演员,向世麟同志和一切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学习,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为振兴京剧、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早在几年前,张世麟就患上了老年性健忘症,虚弱的身体每况愈下。1996年初,病情急剧加重。他自己意识到将不久于人世了,便抓紧一切时间向前来问艺的后学们传授演技。直到他病危的前几天,还躺在病榻上把他在《飞云浦》、《鸳鸯楼》里扮演武松的技巧和要领,向儿子幼麟一一交待清楚。武松是他在舞台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甘心让这些花费了多年心血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失传。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幼麟的身上。对于儿 子他生活中是慈父,艺术教学中是师长,时时事事都严格要求,他认为这才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他在病中得知幼麟将于5月份再赴上海、杭州等地演出的消息后,谆谆告诫幼麟;上海的观众捧你,那是对青年演员的一片爱心,你可不要因此而自我满足。去一次要有一次的长进,不光要有新戏奉献给关心你、爱护你的上海知音,还要演出你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1996年4月20日,病危的张世麟又一次被医护人员抢救过来。他一睁眼便向家人要纸 和笔,说是要写遗嘱。家里人赶紧找来纸和笔递到他跟前,他强打精神支撑着虚弱的身子, 艰难地写下"振兴京剧"四个大字,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又过了两天,他进入弥留之际,昏迷中发现床头站着来探望他的著名京剧演员董文华,他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对董文华说:"给我穿彩裤,我要演出。"守护着他的人们哄着他说:"今天没有你的戏,快好好休息吧。"他这才又躺下去。一位驰骋舞台六十多年的京剧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思所想依然是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京剧事业,可谓至死不渝,在场的亲朋好友谁能不受感动! 1996年4月25日,张世麟先生与世长辞。他生前为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曾经当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文联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终年七十八岁。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9.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