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国粹,是高雅艺术。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京剧艺术。当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这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认为:除了大力培养京剧人才和做好普及工作外,更重要的是抓好创新。

其实,京剧史本身就是一部京剧创新史。那就且以京剧的生、旦、净行当中的三位名家为例吧!谭鑫培这位"老生泰斗"的谭派艺术,在清末民初时是影响最大,凡老生皆学谭。余叔岩原本就是谭鑫培的弟子,但他后来从自身条件出发,注重唱腔的"余音缭绕,余味深长",创出了余派艺术,为老生行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京剧大师梅兰芳,始终不渝地锐意创新:是他卓有成效地突破了正工青衣专中唱功,不很讲究表演的局限,而把花旦以至刀马旦的技巧全融为一体,创立了"花杉"这个前所未有的新行当。他在旦角化妆上独辟蹊径,使面部造型靓丽美观。他为了丰富乐队的音响效果,与琴师合作首创加上了二胡伴奏。他那"雍容华贵,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早已蜚声海内外。净行的裘盛戎,是当今最受欢迎的裘派花脸创始人。他吸收了前辈花脸名家之长,又借鉴了其他行当以及一些地方剧种的唱腔艺术来充实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独创出一种宏亮、浑厚、甜润、细腻的花脸唱腔。我们的京剧艺术,正由于广大名家的不断创新,才有了昔日的辉煌。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光盘、互联网等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对于许多艺术形式尤其是古老的京剧艺术,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挑战。毫无疑问,京剧的出路就在于不断地创新。现在,已经有不少表演艺术家这样做了:如青年老生于魁智,他集前辈名家杨宝森、余叔岩和李少春的艺术为一体,融会贯通,文武兼备,已开始闯出了自己的路子。李维康是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最优秀旦角,她汲取了梅兰芳、程砚秋和张君秋等大师之长,以情带唱,挥洒流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裘派唱腔确实优美悦耳,倘若花脸演员都争相去学裘派,成了"无净不裘"就不好了。而尚长荣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剧中人物出发,"铜锤"(演唱)、"架子"(做工)两门抱,勇于出新,颇具磅礴之大气。他们的创新,使我们看到了京剧再现辉煌的希望。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决不能摒弃京剧虚拟性、程实性的特点,搞成"话剧加唱",还有什么一大群宫女簇拥着杨贵妃载歌载舞,成了不伦不类的歌舞剧……简直是糟踏京剧艺术,这哪里是什么创新? 我深信:我们的京剧只有真正地不断创新,就必定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2001、2、22

吕铭康:青岛市少年宫儿童文学编辑室主任兼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京剧节目主持人
青岛市少年宫(邮266012)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