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台本“刘罗锅”首进上海
北京日报讯 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轴节目、由北京京剧院演出的连台本京剧《宰相刘罗锅》自27日晚上起,在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亮相。刘墉、乾隆、和王申君臣斗智斗勇的故事和恢宏的场景、新颖的形式,让挑剔的海派观众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剧场外倒票的“黄牛”也忙得不亦乐乎,逸夫舞台破例请来了警察维持秩序。
连台本戏是分好多次演出的很长的本戏。上海观众对“刘罗锅”并不陌生,2000年4月,初出茅庐的“刘罗锅”就曾到上海滩小试身手,虽然只有前两本却也引来一片赞誉。上一次演出是在上海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上海大剧院。大剧院虽好,只是离普通观众,特别是京剧观众有些距离。而逸夫舞台不同,它像北京长安大戏院,是戏迷们的乐园。这里的观众懂戏,也最爱戏,更何况是六本“刘罗锅”首次到沪,许多观众早就憋着这一天了!
两天来,可容纳近千人的逸夫舞台每天的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连平日很少开的二楼也坐了不少观众。琴师艾兵二分多钟的开场序幕曲,每每都会获得三四次掌声。饰演乾隆的李岩、饰演格格的董圆圆、饰演刘墉的陈少云、饰演和王申的罗长德……几乎每一位主演出场,都会获得碰头彩。也许是在家门口太兴奋,麒派名家陈少云唱着唱着竟忘了词,在乐队巧妙的遮掩下,观众没有一人出声,只是等一个唱段结束,才报以更热烈的掌声。
看到观众笑了,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悬着的心才踏实了,因为她知道,“刘罗锅”上逸夫舞台可不容易。紫禁城再现舞台,是全剧的看点之一,但因为逸夫舞台小,紫禁城根本搬不进来。舞美队只得将亭子顶锯成三截儿,搬进剧场再把它们粘起来。最后,10组背景灯箱只用了7组,5个亭子也只保留了3个。从现场看,虽然视觉上没有太大不同,但亭子的变化组合明显少了许多。
演出结束,记者先后采访了几位观众,他们众口一词的评价是好听、好看。蔡女士说:“连台本戏的发祥地在上海,但这出戏从故事到舞台都很有北京的特色。”另一位黄先生说:“京朝大班的唱功、表演都没的说,但以往不太注重包装,舞台上比较简陋,而这个戏不一样。”一位年轻观众说:“以前听说京剧节奏慢,让人受不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京剧,我觉得蛮好的。”也有观众提出,作为连台本戏,“刘罗锅”的扣儿拴得不够死,看了这一本的结尾,不足以勾起人接着看第二本的欲望。从售票的情况看,随着周末和周日的到来,“刘罗锅”的好戏还在后头!(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