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感到目前对艺术来说是处在一个改革的潮流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动荡,尽管艺术的宗旨没有变化,即艺术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但又往往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使某些艺术门类形成一个时期的特点,如5、60年代的京剧与文革时期不同,而1976年后的京剧也与5、60年代不同,更不同于文革时期。如60年代编演的现代剧:《白毛女》、《六号门》、《箭竿河边》、《革命自有后来人》等等,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不同,首先是对艺术的处理手法上,文革前偏重于刻划人物内心感情,表演的比较细腻,而在剧情上写实性也较强。文革时期就突出表现英雄人物的高大,没有合而为一的矛盾等。60年代在新编历史剧中,梅兰芳、马连良等老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卓越的表演才华,编演出一批精彩的、传世的精品。而田汉等富有才华的剧作家也在60年代写出《谢瑶环》等优秀的历史剧或神话剧。本来沿着60年代这条路走下去,也许京剧不至于遭到目前这样不景气的地步,谁能预知会有一段弯路呢?但事情经常又是那样的变幻莫测,在传统剧,包括艺术家遭到全面打击时,却留下几个值得人们深思和借鉴的样板戏,而一些中青年也喜欢它,传唱它。总之,如将50多年的京剧历程细细琢磨,不难回味出有一条无形的规律在制约着京剧的发展,要是有人让我总结,我还真是力不从心。由此,我认为目前还是京剧在摸索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的时期。现在的大制作也罢,小剧场也罢,都是在为京剧的继承发展摸索出路。所以,七嘴八舌的评论不用制止,只要有人愿意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说来说去,一个意思就是:目前是京剧面临转折的时期,是摸索如何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成为相当部分的老百性喜欢的剧种,使其成为小康时代不可或缺的,面向百性的艺术门类。
因此,一切有良心的艺术家,会撇开或减轻个人名利观念为此而努力。如果整天琢磨树立个人流派,别弄成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局面。我认为目前创立流派的时机还不成熟,还是各派或各人尽量大显身手的时期,要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酝酿,新的流派一个或几个自然水到渠成。特别是在唱与演存在比较大的争义下,在没有全面掌握旧流派剧目、唱念做舞要领下,又在目前京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更不好说出现了什么新的流派。我不知现在谁敢说他或她已解决京剧市场的不景气,已具稳定的票房价值,我想在内地、港台票房收入好的于魁志也不会如此说的。为了使京剧能适应当前形势,各方面人士还是多做些实实在在事,别在为某人树立什么流派大做文章了,让演员们无拘束地发挥才能吧。
本贴由yunshen于2002年12月01日10:35:04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