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
1936年我陪长辈在第一舞台听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为俞振庭所唱的搭桌戏,俞由人搀扶到后台道谢,那时俞56岁,又有病,说话已不清楚了。俞振庭是俞润仙之子,以演《金钱豹》、《飞叉阵》、《挑滑车》、《铁笼山》、《艳阳楼》、《鄚州庙》等戏著名。俞三十多岁后组班当老板,遍邀名角演唱。1917年俞还成立了斌庆社科班。俞振庭当时很能经营,后来各角陆续自立成班,到了1930年后大、小两班相继解散,以致生活日窘,最后到了由梅杨为他唱搭桌戏的地步。 这次第一舞台的《霸王别姬》是我最后一次听杨梅合作的戏。杨小楼最初与尚小云排过《楚汉争》,1931年与梅兰芳另排《霸王别姬》。第一舞台这次的《霸王别姬》与当年在织云公所听的那一次对比,回忆起来有一定的出入,主要是项羽、特别是韩信的戏削减了。杨的想法是要把项羽演成英雄,以便更好地衬托出虞姬是美人,他结合他的专长定出表演项羽的程序。排戏过程中不少内外行向杨介绍表演项羽的经验,杨都一一认真听取。演出之日,各位在后台翘望,看杨如何采用这些建议。等杨出场后不到一会儿,其中有一位退出"观察团"不看了。有人问他为何不看下去,他说:"甭看了,咱们都棒槌啦,人家是武生霸王,咱们都没出花脸圈。"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非常佩服杨的突破、创新精神。杨扮戏十分用心,除采用霸王新式头盔外,第一次演出还特请钱金福代他勾脸。在第一舞台演《霸王别姬》的前一周,杨在华乐演《野猪林》、《八蜡庙》时伤脚;一周后脚伤未愈、勉强上演。当晚由于臂痛,他烦迟月亭代为勾脸。
灞桥挑袍
杨小楼成功地创造了美猴王、武生霸王和文戏林冲等角色后,他还试图演一下当年为人神化了的关公。演关公戏著名的老辈演员有王鸿寿(老三麻子)。王扮相极佳,脸勾得很秀气,身段稳重,除打马垂手频频加鞭外,与一般老生看不出有多大分别,没见有像今天有人演关公戏大吸气、大瞪眼、大哆嗦之类的动作。杨小楼在公演关公戏之前与郝寿臣、刘宗杨摄过不少剧照发表,从剧照来看已经使人感觉出来杨的关公戏吸取了王鸿寿的经验。
1934年杨在吉祥戏院正式贴出《挂印封金、灞桥挑袍》,与郝寿臣、何佩华、李洪福、迟月亭、傅小山等人合演。对当晚的演出,观众总的感觉是不甚精彩。杨本人也不满意,说演时头疼得厉害。稍迟,天津春和大戏院邀杨去津短期演出,指定要演关公戏。杨在津临别纪念演《灞桥挑袍》,票价加到每张四元,预售一空。到了演出前夕,杨忽然说梦见了关老爷显圣,不敢演关公戏了,得回戏。春和戏院当然不同意。杨说演什么都成,就是演不了这一出。当时经天津绅商名士说合,春和试说要求杨演《长坂坡》、《安天会》双出,没想到杨当时就答应下来。当晚演出观众十分满意。杨演完累得躺在后台起不了身,但说今天头一点也不疼了,又说得罪了关老爷,下次再也不敢了。
杨演关公戏不能不说是失败,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剧本和演员身上。
《灞桥挑袍》这出戏,我自小不但听过京剧演员王鸿寿的,而且还听过汉调著名演员余洪元的,这次又听了杨小楼的。杨对剧本虽然做了改动,但总的轮廓改动不大。杨是第一次演此戏,也许是由于戏不熟,施展不开,演得不理想。但是王、余两位名家演此戏就不知有多少次了,但我也觉得他们演得有点温,不过瘾。我觉得"挂印封金"的故事本身就不很精彩,编成一出好戏也就很不容易了。至于演员,王鸿寿、余洪元、杨小楼不能不说是好演员,剧本不好演员也很难施展。另外,杨小楼本人的迷信思想无疑限制了他对这一出戏的艺术创作。
挑滑车
1936年杨小楼在吉祥戏院贴出《挑滑车》,许多内外行都去听。那天前边还有郝寿臣、刘砚芳、茹富蕙、韩金福的《伐齐东》,郝演双出、再演《下书》牛皋。《挑滑车》除杨演高宠外,许德义演金兀术,迟月亭演岳飞,杨春龙演黑风利。杨小楼在后台化装时看见刘宗杨在旁边,对刘宗杨说"看着点,这回收了"。体会杨的心情是,一方面想把自己的拿手戏在晚年都唱一回,另一方面又有"年纪到了"的无限感慨。杨这次是扎蓝色靠,扎得很高,露着脚面;袖口也高,小白袖露着手腕;头上不带"千斤",显得又精神,又利落,一看就是一员年轻勇将。这与《铁笼山》姜维的扎靠方法完全不同。《铁笼山》靠扎得低,盖脚面,袖口也靠下,盖着手腕,显得是大将军风度。因此从扮相上就能区分出这两出戏中的不同人物。从武打功夫来看,《铁笼山》之纯熟,《挑滑车》之猛烈,完全显出杨的武打功力,可以说杨直到晚年,唱、念、做、打、翻仍然都是100分,武打的100分中包括戏情分数。以58岁老人能演《挑滑车》这样的累戏,实在令人又高兴、又感动。戏瘾是过了,看到老人受累,又感到过意不去。那次演出当然也显出老人的老迈,杨边舞边唱时,唱显得吃力,但坐高台唱"黄龙滚"仍是满宫满调,赢得满堂喝彩。另一情况是挑车不再摔叉,而是以弓箭步代替,当然捋马鬃、趋步、勒马照旧十分细致。杨那次演出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决定演出策略,作了"收了"的打算。这次《挑滑车》从"闹帐"到"挑车",全戏仅用30分钟时间。杨一上来就全神贯注,始终"催"着观众、至少是我,集中精神去听他的戏。
长坂坡
杨小楼的《长坂坡》到底有多好呢?这个问题早有公论,无需我饶舌,但还是愿意把一点管窥之见提出,供作同好的谈助。总的说,我觉得杨小楼的《长坂坡》唱得太巧了,他能抓住各种机会显示他的本领,但又毫不影响整个的戏情。以唱念来说,刘备当阳憩马时,他的"主公且免惆怅,保重要紧"一句念白,是为人所公认的杰作。杨小楼这句念白之所以好,一则这是他(戏中赵云)在《长坂坡》中的第一句正式念白,大家都注意听;二则,更根本的是他有好嗓子。杨小楼无疑问地重视这句念白在戏中的场合地位,但是他凭着他的天赋佳喉,适可而止地把这句念白念得恰到妙处。实际上杨小楼在《长坂坡》中,把打动观众的重点唱念安排在搭救简雍一场,即"马来呀,黑夜之间破曹阵……"的一组唱念。这一场是赵云一个人站在正场(简雍面向内跪在里场对赵云没有影响)的第一次正式唱念。杨小楼在后台一声"马来"一下就抓住了观众,出场后手执马鞭、长枪边走边前后瞭望,马鞭枪花转身打马亮住,开唱"黑夜之间……",身段之美、锣鼓之整、歌喉之亮、唱腔之足,立刻赢得满堂喝彩。在此戏的做功方面,无疑重点是在见糜夫人掩井一场。这场戏当年杨、梅搭配之绝有口皆碑,无庸资述。打的方面,一般公认重点是曹操观阵和随后的陷马坑大战。这里边能见功夫之处很多,杨小楼演此戏时从一开头就能给人一种"威风凛""似天神"(曹操后边观阵时的唱词)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赵云第一场正式开打中就已经产生了。这场开打紧接张飞救刘备的小开打。小开打是赵云正式开打的前奏,对赵云开打起重要的衬托作用,对照起来更容易显出赵云开打的精彩、火炽。这场开打是赵云与曹兵五将打"六股档",中间穿插张郃射倒糜芳,杨小楼边走边打,穿梭一般,显出赵云英武绝伦,同时也使观众对扮演赵云的杨小楼的武打赞叹不已。杨小楼把《长坂坡》复杂的戏情演得十分动人,而且层次分明。《三国演义》是好小说,《长坂坡》是好戏,杨小楼是好角。当然,杨演好戏没有绿叶陪衬也是不成的,梅兰芳糜夫人之外,钱金福张飞、许德义张郃、迟月亭文聘、王玉吉张辽、陶玉树许褚……均非凡品。
康郎山
演员老来常愿意把他的艺术经验总结到他的创作当中。谭鑫培老来把《连营寨》、《珠帘寨》等戏做了艺术加工,把他的本领,包括唱、念、做、打、翻,都合理地用上,这些新排老戏成为当年后学以能学会为荣的"新戏"。《珠帘寨》前边"解宝"的唱腔且不说,后边"收威"概括了《铁笼山》、《对刀步战》、《战长沙》等各剧目的精华,充分显示出老谭的本领。杨、小楼晚年演出《坛山谷》、《康郎山》,也有想充分表现其昆、乱、唱、念、做、打全面艺术的企图。
1937年杨正式演出《康郎山》,这是他一生中最后演出的一出新戏,除杨本人演曹晟外,郝寿臣演牛皋、刘砚亭演荆超、王福山演马童、李洪春演岳飞。当天演员都很卖力气,杨表演内容也很丰富,有徒手对打、趟马、朝天镫、弹琵琶、双戟开打、唱、念等。可称长靠、短打、文、武兼备。但是观众感觉不出有何特殊精彩之处,好像是演了一出故事,还是不如《长坂坡》过瘾。《康郎山》剧本,上演前也经过杨小楼本人和大家的仔细分析,但到底还是只研究过一次。不像《长坂坡》剧本,用杨小楼自己的话说:"您跟我要《长坂坡》本子,我倒是有,还是清宫里正式印的本,上面还写着杨小楼演,可惜跟我今天演的《长坂坡》简直就不是一出了。我演《长坂坡》就不知改过多少回了。倒是《薛家窝》还成,我不常演,今天演,我还得照老样来,现改也来不及。"说到演员,以杨本人而论,杨演《康郎山》还是第一次,《长坂坡》自杨成名以后,台上演戏40年,每年演五次,杨一生在台上就练了200次,实际可能远超过此数。杨在台上演《长坂坡》,也可以说有多少名演员陪他练功,这种实际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演员是唱出来的,台下练50回不如上台唱一回。好剧本也不是一次就能写好的,也得边唱边改,但改法也有不同。比如说杨、梅、王演的《霸王别姬》前后也做过改动,但一直不失原意,是三个主演共同把戏演好,互相陪衬。这与为突出一个主角而简化配演的办法是完全不同的。曾见过有人演《长坂坡》,为了突出赵云,把刘备、张飞等人的场次大事削减,实际上不利用配演的衬托作用而突出一人,观众老看赵云一人,也显不出赵云突出之处。这样做事倍功半。
我很希望今天的内外行同志认真研究一下杨小楼的舞台艺术,特别是好好利用一下杨本人所留下的艺术遗产,包括剧本、唱片、照相、脸谱等物,分析一下杨的艺术规律,找出有益于发展京剧的经验。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章惠中同志协助,特此志谢。
1986年1月31日于北京 选自《京剧谈往录续编》,1988年出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