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京剧演员都戴上了话筒,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各有所好,但我以为《京剧演员应该摘掉话筒》一文中以过去的京剧演员没有戴话筒为由,而认为今天的演员不应戴话筒,实在是不好的态度,为什么今天的某些京剧观众总认为过去的京剧是什么样,今天的京剧就应该是什么样,过去的京剧演员如何,今天的京剧演员就应该如何呢?我对这种逻辑真是不以为然!
京剧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不断包容并蓄,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今天的观众与过去的观众观赏京剧的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过去不同。京剧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应该有一种吐故纳新包容并蓄的态度,让历史,让市场去检验去评判好了!单以该不该戴话筒为例,我认为京剧演员不该摘掉话筒,理由如下:
1、今天的剧场与过去的剧场有很大不同:过去的戏楼和剧场就以现存的湖广会馆或正乙祠戏楼等可以看出,剧场小巧,容纳观众有限,所以过去京剧演员可以不戴话筒而照顾到大多数观众。但是嗓门大小、调门高低的确限制了很多京剧演员的发展。一条又高又亮的好嗓子就成为很多名家成名的关键,言菊朋等一代宗师也是在戏园子里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人们依靠他灌录的唱片才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艺术。试想当时如果能有话筒给他戴,他肯定愿意尝试的,起码能照顾到剧场的最后一排观众。目前一个剧场起码30多排,容纳上千人,与话剧的小剧场不同,为了使观众不受各个演员声音条件差异带来的欣赏不便,应该使用话筒。西洋的歌剧由于声乐训练的关系,充分调动共鸣,才能使声音穿透乐队送至观众耳中.实际上遇到观众很多的演唱会,演员们清唱的时候(为了让观众专门欣赏声乐艺术)也是使用立地式麦克风的。这一点不知《京》文的作者注意到没有。
2、从戏曲声乐的审美上来看,当时的腔调由于没有话筒,不能太高低起伏,因为这样很多小腔观众是无法听到的。所以很多声腔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是由于出现了录音机、唱片、扩音设备,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才使得艺术家们可以自由的设计声腔,不受声调高低、音量大小的限制,旋律也从高亢刚列变得有柔有刚,高低跌宕,给人以很好的艺术渲染力和艺术享受。而且人们对声乐艺术要求也高了,一个好演员不能嗓音光高,还要亮、脆、甜、润。话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演员让观众听到最好听的声音,难道这不是一种进步吗,为何要去掉话筒呢?
3、从整个舞台的协调上看,京剧舞台与过去也有很大不同,舞台比过去大,舞美道具也比过去制作精良,规模扩大。舞台的灯光设计也绚丽夺目,变化复杂,可以说充分刺激了观众的视觉,观众自然也会在听觉上希望能有一种饱满的享受。如果去掉话筒还能做到这一点吗?要听真人不插电的演唱,可以!找一个小剧场,没有什么炫目的灯光和布景,没有艳丽的化妆,泡几杯茶大家围坐一起,近距离地欣赏,岂不更好?
4、从人声和乐队地搭配、人声与人声搭配地协调上考虑,话筒也不能去掉。要知道今天的京剧乐队与过去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各声部相配合,高低和谐。但音量也大,而每个人的音量不同,旦角、花脸、老生各个行当发生共鸣位置不同,音量也会有差异,怎么能保证各种声音和谐地传入观众耳中呢?有了话筒,可以分别调控使乐声人声和谐为一个整体送入观众耳中,这难道不好?没有话筒能在一个大剧场内取得如此好地效果吗?
5、去不去掉话筒与演员地基本功训练本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有了话筒,可以让演员在音量大小上不去考虑而已。况且一条经过训练基本功扎实的好嗓子有了话筒如虎添翼,能够更好地为演出服务,何乐而不为呢?一个真正好的演员不会因为有了话筒就不去练声,不去练功了,因为话筒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没有功夫有话筒一样能听的出来,甚至如果有小错误,话筒也不会毫不留情的让观众知道。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对演员的要求还提高了,起码有一条:不能在台上动不动就清嗓子咳嗽什么的。
所以目前对京剧而言,需要考虑的还是“人”的问题,不是“物”的问题,因为“物”是为人服务的,人是物的主人,不是物的奴隶!物是为人所用的。即使去掉话筒也未必就能克服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对人提要求,应该加强基本功训练,很好的学习前辈艺术家在声乐技巧和声腔设计上的经验,而不是考虑话筒该不该去掉!
时代总是进步的,有了好的工具出现自然会被人使用,这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本贴由子龙于2002年8月26日13:31:22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