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离不开剧情呈现过程中对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与刻画,如果是一般意义的泛泛而谈的话,这是个不容置辩的话题。然而,李玉声先生的短信一出,却引发出了如此的悍然大波,一时间说长论短好不热闹。人们对当今的京剧舞台演出现状的不满,有好大一部分,是对演员的演艺、技艺、表演水平感到不尽如人意,总觉得比起“想当年”的某某戏、某某角来,真真是今非昔比大不如前了。于是乎,业内业外的人氏变开出种种匡正救治的“药方”,而应该在提高年轻一辈演员的素质上下功夫,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对“刻画人物”有所心得、有所体悟、并在自己的承继经典的舞台实践中有所体现,这好像是个很容易被普遍认同的应然之义,也似乎是“立时贴”而见效快的“药方”首选之一。现在当红的年轻一辈梨园人,识书认字的程度和老一辈比自然是大大提高多少倍了(我这是指总体而言,个例除外),况且还有堪与社会同步与时俱进的高学历,更况且,“革新”啊、“独创”啊等等,又是多么时尚并充满诱惑的“关键词”啊!
然而,在强化“刻画人物”以提高表演水平与品位的舞台实践中,又有多少误解与误读呢?以我的直觉而言,还真是现状堪思乃至堪忧。还是说具体的吧,我曾看过一出《霸王别姬》的演出,主演是研究生班的当红后起之秀,很显然,剧中的虞姬与项羽“对手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老师在“刻画人物”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了“深加工”和“精心处理”。项羽虞姬二人之间的每一句台词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反映,或惊或叹、或愁或悲,都被强化了,反映在每一个台词起伏的变化和做戏表情的突显上,都大大加强了力度。然而,看了之后,反倒觉得演得“浅了些”,不像是千古绝唱“英雄美人”的命运哀歌,倒像是一个草莽的“山大王”与一件“私家宝物”的难割哀嚎。演员的唱念技艺似乎没得说,场内叫好声也不少,问题是出在“刻画人物”的误读上。你想啊,论当年杨小楼先生的“武生泰斗”身份,怀揣的“四功五法”绝技该有多少啊,而《霸王别姬》这出戏,就剧情而言,霸王又是主角,起码是与虞姬平分秋色。但我们看现在呈现在舞台上的这出戏,虞姬的戏份儿相对而言却比霸王多得多了,唱也多、舞也多,霸王却只是个“卖份儿”、“摆炮”的角色。虞姬与霸王,就戏剧结构和艺术处理而言,前者是主、后者是从;前者是繁复、后者是简约;前者是“以动制静”、后者是“以静制动”。而进一步细论,即使是虞姬的“人物刻画”,也不是那样的就细节而细节,直接的、激越的、滥觞的一览无余式,而是在雍容华贵的美感意蕴中,在诗情画意的意境渲染中,在极具个性化风采风韵的演技演艺张显中,使人动情动容的。对一部传统的,堪称经典的表演杰作的承继与再现,在“四功五法”不走样的描摹之外,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对它艺术呈现特征特色特点的深层面的文化解读,而不在于“半瓶子醋”式的所谓“刻画人物”的浅层注入。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探讨与探索,做得太不够了。
我们还常常见到,在新生代的传统经典演出时,因误解误读的强化“刻画人物”,有的戏、有的角色,尽管“做戏”做得血脉喷张,结果是看了让人感觉“显得嫩”,还举具体的例子,比如《龙凤呈祥》的吴国太,上场一张嘴,满脸是“戏”,一和台上的其它角色对应,情绪起伏节奏变化特别的跌宕不已,按说这当然是“刻画人物”所必须的当然之义了。然而我却以为,这种“刻画人物”恰恰是破坏了经典的传统美的整体意境与意蕴。所以我每每感叹,还是当年的某某“老二路”演员,“没戏”中的有戏要更耐看更耐品些。
京剧是国粹艺术,它的表演形态和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传统积淀是一脉相承的,是非常的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的,是与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源的。你不能拿列宾、安格尔的油画和张大千、齐白石等量齐观,你也不能拿莫泊桑和蒲松龄放在一起用“文学概论”的一把尺子量。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你要是真的从艺术都是相通的心灵感应角度,看看毕加索那具像支离却“真实”得很的佳作,也对加深在文化层面理解、解读、体悟京剧表演艺术特征,不无帮助吧!

本贴由大花脸于2006年6月29日15:59:2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