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界空前传七代 谭大师祖孙具四功
京剧,自从清代乾隆时四大徽班相继从江南晋京,逐渐在京形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在这二百多年里,好角辈出,一代继一代,创出新业绩,创成新流派,代代相传。但是前后七代出自一门一姓的,至今只有本文中的主人公谭富英先生一脉。
谭富英先生祖籍湖北江夏,也就是现今的武昌。自其曾祖父谭志道(1808-1887)迁居北京。志道先生即为这七代之首。他工老旦,嗓音高亢,唱来响遏行云,获得"叫天"誉称。此后多以"谭叫天"称之。志道先生之子,富英先生的祖父谭鑫培先生(1847一1917),工文武老生,被称为"小叫天"。鑫培先生之子,富英先生的父亲谭小培先生(1883一1953),继其父衣钵,也工老生。富英先生(1905-1977)为这七代中之第四代,仍工文武老生。富英先生之子谭元寿、孙谭孝曾、重孙谭正岩,都为文武老生。还有超乎寻常的是:这七代中,自谭鑫培先生始,到富英、元寿父子和属于第七代的正岩,都是从学武生起,转为文武老生的;这七代中,竟有谭鑫培、谭富英祖孙两位,分别创成独具演唱风格的"谭派"。鑫培先生的"谭派"形成于1900年前后,享有盛誉,属于前"四大须生"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位,没有一位不是在学习他的演唱之后发展而成的新流派。其他一些老生演员学他的也为数不少,像内行中的贵俊卿、王雨田、张毓庭、贾洪林、王又宸、罗小宝、孟小如、贯大元……票界的王君直、程君谋、韩慎先(夏山楼主)……名列后"四大须生"中的奚啸伯,自票戏之初,到创成"奚派",也是以学他为主的。谭富英先生的"谭派",是在学习乃祖的"谭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特有条件,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既称为"谭派",有时为与乃祖的"谭派"相区别,也称为"新谭派",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一同名列后"四大须生"之中,仍以马、谭、杨、奚四个流派称之。旧日有一则笑话,并由此形成一幅漫画,内容是:谭小培先生对谭富英先生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又对谭鑫培先生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很有风趣,形象地描绘出这祖孙两位的艺术成就、艺术威望。
鑫培先生本名金福,字望重,以英秀为堂号。自幼进金奎科班学武生。他的金福之名,就是按照这个科班的"金"字,统一取下的。其后由于嗓音条件好,改学文武老生。毕业出科后,入永胜奎班演唱,变声期间以演武生、武丑为主。也曾到野台班演出,还曾给人保镖护院。1870年,23岁时进入北京三庆班,仍演武生戏。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并向王九龄、卢胜奎问艺。嗓音恢复后,继续以老生戏为主演出,很得程师赏识。到1879年,他32岁时程师去世,则改入四喜班。此后两度到上海演出,名声鹊起。回到北京,自己组成同春班,与田桂凤、黄润甫等几位作。1890年,他43岁时被选为内廷供奉。"谭派"独有风格日趋明显,到1901年,他54岁第三次到上海演出时,其"谭派"便为众所公认。1906年,他59岁时,由于"汪派"创始人汪桂芬先生去世,"孙派"创始人孙菊仙先生在上海久演未归,北京菊坛便由他独据,享有"伶界大王"誉称。时有"满城争说小叫天""老生无腔不学谭"之说。的确,他嗓音恢复后虽不及年轻时嘹亮,但甜润增多,刚柔相济,并改变了过去腔调平直缺憾,增加了花腔、巧腔,创造出"闪板""耍板"技巧。在丰富老生唱腔和统一京剧声韵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确定了以湖广音的声调、中州韵的尖团字为主体的声韵体系。在表演方面力求从人物出发,揣摩透剧情和角色内心,唱念做打都用为表现剧情和人物的手段。在武戏方面提倡"武戏文唱",不是单靠武打和武功技巧取胜,也以演出人物、打出情感为重点。
谭氏由于武功根底扎实,演出的许多戏都有独到之处。比如《打棍出箱》中,描写范仲禹疯癫,出场后的踢鞋,就是借助腰腿功夫,在行走之间把鞋从脚上甩起,高飞过头顶,以头上戴的高方巾接住。是为此戏中的"绝活"之一,其他则是出箱时的"鲤鱼打挺"相出箱后的甩发技巧。富英、元寿父子,都曾在富连成科班坐科,初学也都是武生;近些年在北京市戏校就学的谭正岩,是元寿先生之孙,兼学武生、老生,属于武生戏的《长坂坡》演得很有成绩。这也可以说是谭门七代京剧世家的特色了。(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