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十八年后再现舞台

“娄阿鼠”王世瑶摆开“矮子功”,一个懒腰,两个哈欠,几个老鼠搔痒的动作,眉眼中依稀是父亲王传淞当年舞台上的神情……今天正在彩排中的昆剧《十五贯》,将作为“全国昆剧名丑名剧展演”的开场戏,于4月8日晚亮相浙江音乐厅。在此之前,昆剧全本《十五贯》已阔别舞台18年。
回溯昆剧《十五贯》,离不开100年前诞生的昆剧表演艺术大师王传淞,也离不开50年前晋京演出那一抹载入史册的辉煌。《十五贯》原名《双熊梦》,是创作于清初的昆剧传统剧目;而作为当代昆剧艺术代表作的《十五贯》,则是浙江昆苏剧团1956年4月10日晋京演出“推陈出新”的改编版,王传淞因为在剧中扮演“娄阿鼠”而艺惊四座,声名远扬。
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子承父业的王世瑶当年是剧组里的小龙套,如今已是67岁的昆曲表演艺术家。50年后,接父亲衣钵出演“娄阿鼠”,他感慨道:“娄阿鼠在剧中不算主角,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离不开当年传字辈老师给这个人物塑造的丰满、可信的艺术形象。娄阿鼠这个丑角里有大花脸的气质、小生的风流和小丑的幽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
50年前的《十五贯》,挑大梁的是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昆曲表演艺术家,如今,传字辈健在的仅存两人。幽兰飘香,薪火不息,老艺术家们仅在浙江就一脉相传了“世、盛、秀、万”四代昆剧演员。借“全国昆丑闹春聚杭城”之际,世字辈的王世瑶、盛字辈的陶伟明、秀字辈的李公律、万字辈的陈克宇等将同台演绎《十五贯》,让观众重温“昆剧的新生”。
掐指算来,昆剧全本《十五贯》与观众已有18个年头未曾相见了。当年在晋京演出的一片璀璨之后,昆剧团与《十五贯》一起经历了几番坎坷,1978年恢复传统戏演出后,重新建立的浙江昆剧团曾在省人民大会堂上演过全本《十五贯》,并奔赴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巡演。1987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全本《十五贯》再次亮相舞台,在杭州的老红星剧院连演3场。此后,《十五贯》仅以折子戏的形式偶现舞台,再没有进行过全本演出。
“《十五贯》阔别舞台有很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使观众有了更多选择是其中之一。”浙江昆剧团团长、秀字辈传人林为林说,“盛字辈昆剧学员当年招了60多名,如今仅存4人还在演戏,秀字辈的学员招了46名,如今在舞台上的也就十来个人”。
自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昆曲迎来了“老树发新枝”的生机与活力。此次上演的全本《十五贯》,完全以50年前晋京演出的剧目为蓝本,道具和布景全部依照档案里的资料照片定制,明年浙江昆剧团还将根据现代审美需求复排《十五贯》。据悉,昆剧全本《十五贯》6月在香港、台湾的演出票目前已经售出了六成。 (记者王婷通讯员潘伟民)

(摘自 《浙江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