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昨日报道了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大型戏曲人物画展”,南京画家高马得老先生的昆曲人物画受到极大关注的消息。昨日,记者专程来到已经87岁高龄的高老先生家中,对其作了独家专访。
南京画家高马得老先生专攻戏曲人物画、尤其醉心于“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
高先生此前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学美术,创作了大量的漫画、插图、连环画。说起是如何开始戏曲人物画创作的,高老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原来他是个老戏迷,特别爱看戏,但凡来南京演出的任何剧种,他从来不放过。
文革结束后,一帮老昆曲家周传英等人来到江苏,在省委大院的礼堂里唱昆曲折子戏。当时高马得先生还是《新华日报》的一位美编,报社老总觉得拍照片登在报纸上太生硬了,便让高马得用画的方式表现。于是,高老先生便拿着笔和纸来到了舞台前。一边看戏,一边速写,回报社后,再用素描的方式画出来登在报纸上。这本是一项工作,却从此让高老先生迷上了戏曲人物画。二十余年来,凡是来南京演出的戏剧、名角,他都画过。高老先生看戏必画速写,并研读戏本,请教戏曲专家和名角,对于每场戏甚至每折戏的剧情、演员表演的神韵均了然于心,再经过别出匠心的提速升华,达到“出戏”的新境界。《醉打山门》、《花为媒》等都是广为戏迷收藏。
此次画展,高老先生共有10幅画送展,其中仅昆曲人物画就有5张,分别是《牡丹亭游园》、《牡丹亭写真》(出自昆曲《牡丹亭》)、《水浒记情勾》(出自昆曲《水浒记》)、《醉打山门》(出自昆曲《虎囊弹》)、《钟馗嫁妹》。
记者看到,画作大都设色,墨彩浓淡交错,只寥寥数笔,便将戏曲人物的身段、神情,以及故事情节,跃然纸上。高老先生所画的戏曲人物,并不完全照搬舞台,他总能从一折戏中抽出关键性形象,并善于捕捉小人物的特殊身份与性格,如探马报军情,贪官显窘相,媒婆说风情,小卒翻跟斗,个个精到入神。
高老先生说:“昆曲因为曲词高雅,很多都是文言文,一般老百姓听不懂,所以慢慢就没多少人唱了。像以前的名家周传英等‘传’字辈的老昆曲艺人,现在都不在了,可是他们当时演的戏、在台上的表演,我都留在画纸上了。”每一个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都很生动淋漓地画在画纸上,一幅画就是一场戏,让人一目了然。“昆曲是百戏之祖,地方戏都是移植昆曲形成的。我要是不把它画下来,以后有些剧要是真的失传了,再提起时,大家就不知道了,演员也不知道该怎么演了。”
高老先生说,戏剧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像昆曲,“在昆山那一带人能听得懂,可是弄到北京就听不懂了,有一定的限制。画的好处,就是你不懂苏州话没关系,画嘛总能看得懂的。”只是画的流传范围有限,出画册也要资本,所以“要保护昆曲,最终还是得要国家支持。”(记者贺沂沂)
(摘自 《金陵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