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来,昆曲一直是不温不火,虽说在舞台上不如京剧那样火暴,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还时不时能看到她的身影。远的如《桃花扇》、《知音》、《杜十娘》、《红楼梦》……近的如《宰相刘罗锅》《人间四月天》……昆曲或作为插曲或根据剧情的需要作为戏曲场面出现。这些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但更多的时候昆曲在影视剧中遭遇尴尬。或者是导演对戏曲的无知?还是故意为之?不管什么朝代戏曲场面成了京剧的一统天下。近日看《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颇多梨园场面,竟然清一色皮黄流水。稍有点戏曲常识的人都知道,京剧在嘉庆中叶才逐渐兴盛起来。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演出的正是梅派名剧《天女散花》。真想问一问纪老先生,"梅博士啥时候穿越时空,跑到乾隆年间了?"这令我想起那个著名的相声《关公战秦琼》。这是导演、编剧不注重细节的恶果!或者说是他们对戏曲的无知!影视剧戏说成风,粗制滥造的作品比比皆是,显示出现代人的浮躁和皮相的一面,历史正遭到有意无意的抹杀。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 近年来有三部已经进军国际或正在进军国际的"梨园"电影风头不可一世---《霸王别姬》《夜奔》《游园惊梦》,三个电影的名字是三出戏,都是国粹,都有明星的加入。我不知道外国人看了后会对京剧和昆曲产生多少兴致,但我想他们更看重的恐怕是其中另类的剧情。三部电影不约而同都是同性恋题材,《游》剧更是女同性恋的代表作。也许我有些偏激,这简直是对戏曲对梨园子弟的亵渎!我甚至愤怒,拍这样的电影是弘扬民族文化,还是满足外国人的猎奇之心?用高雅的艺术去满足低级的兴趣,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无意指责同性恋,但三部梨园戏,一样的题材,很难说其中有没有歧视的因素。
据说《桃花扇传奇》拍得正酣,且有周杰、曹颖的加盟,本以为可以重温孔先生的佳作,顺带欣赏优美的昆曲,但传来的消息是,此剧"焕然一新"李香君乃番邦逃亡公主,陈圆圆曾师从西洋人,秦淮八艳为证明自己的魅力,举办选美比赛……天!一部沉重的历史,一首凄美的挽歌就这样被"青春偶像"了一把!不负责任的戏说名著为什么要借名著之名干别样的勾当?!说难听了有点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味道。我不禁怀念起多年前王丹凤的〈桃花扇〉,现在我只有一声叹息,真个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了。
昆曲还是不断有利好消息传来,让人精神振奋,比如列为遗产文化,昆曲演出周的成功举办,要推广昆曲诗词清唱……昆曲介入诗词,实在是个好办法,宣两种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广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以前听过歌手贺继红的昆歌〈黄鹤楼〉,感觉很不错。另一首昆歌〈飞天〉却是用纯美声唱法,很是另类,但也不失为尝试。我想,中小学语文课若在教诗词时,配以用昆曲诗词歌曲,在了解昆曲的同时又增强了对诗词的识记,岂不比干巴巴的背诵诗词更能事半功倍?
本贴由兰清韵于2001年7月20日08:37:31在〖袅晴丝〗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