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方戏曲如何再度叫响?记者认为,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首先是剧目创作的顶层设计。作为典型的南方戏,《苏秦还乡》能在首都观众中获得巨大成功,说明地方戏剧种在突破固定样式、尝试各种题材上独具优势。无独有偶,日前入选文化部2017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部重点扶持剧目、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的闽剧《双蝶扇》,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诞生的作品。
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认为,《双蝶扇》让观众重温闽剧的另一面——典雅精致,彰显了闽剧“儒林戏”的独特风采,它拓展了闽剧的表现题材,在看似“复古”的基调和风格下,推陈出新、返本开新,正是闽剧艺术在当代的新发展。
再次,剧种发展更离不开顶层设计。不光是闽剧,福建的每一个地方剧种、每一家戏剧表演团体,首先都要以剧目建设树品牌。著名戏曲评论家王评章注意到,戏剧界福建虽强在剧本,但像郑怀兴、周长赋、王仁杰这样对历史和现实有思考、思想深刻有高度的老一辈戏曲作家仍是稀缺,尽管新一代像曾学文、王文胜、蔡福军等剧作家成长起来,但数量远远不够。
诚如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所言,福建戏曲大都是小剧种、个性强,创作适合当地剧种的剧本,本土的编辑更适合。好编剧难找,好剧本难找,几乎是地方剧种共同的困惑。
如何进一步激活福建地方戏曲,特别是将其原汁原味传承下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已经从顶层设计入手,极大增加了戏曲良性发展的概率,特别是已经并将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戏曲院团的发展,以恢复院团的造血功能。但这需要5到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政府扶持上,还需要相应的机制体制改革配合。
据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福建省将多种方式孵化省内原创剧本,如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为龙头单位,联合全省各级戏曲院团,打磨、提升一批创作水平较高的剧本,并在全省范围内签约若干名剧作家,提高优秀剧本创作的奖励力度,并加大青年编剧扶持力度。
而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上,我省将构建常态化机制。如委托省艺术研究院举办我省戏曲编剧、导演、表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选送有潜质的创作人才赴高校进修、培训,培养我省戏曲新一代领军人物。实行特聘戏曲导师培养学生即“师带徒”制度,采取“一对一”“点对点”方式精准传艺。(记者/李珂/杨李超)
(摘自 《福建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