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作为全国的大剧种,在民间影响广泛,国家也对她重视有加。200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我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和洪影的名字赫然在列。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当时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刘秀荣,并在唐山采访了洪影。
群英会
■ 新派评剧第一传人
评剧唱腔优美,念白通俗易懂,剧情又大都是反映百姓生活,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流传甚广。石家庄青年评剧团团长刘秀荣将评剧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二度梅”,还将这门艺术带到了法国、美国、日本……刘秀荣从小热爱评剧,17岁登台挑大梁,嗓音脆,扮相美,深受家乡父老喜爱,送她绰号“小新凤霞”。1982年,刘秀荣把自己的唱段录音寄给在家养病的新凤霞,新凤霞不愧是梨园伯乐,收下了这个没有见过面的弟子,小秀荣自带口粮进了师门。刘秀荣悟性好,肯吃苦,老师让她抓一把豆子,唱一遍捡一粒,豆子没有捡完不准停。刘秀荣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最终成长为新派评剧第一传人。刘秀荣其实并不是新凤霞的大弟子,但却是最得意的一个,在新凤霞碑文上刻写的入门弟子行列里,刘秀荣的名字排在第一个,那时她还没有被评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刘秀荣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的根基在民间,但需要政府的大量扶植,“办学校,搞演出,保证评剧人才的持续发展,不能把评剧完全推向市场,要走公益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刘秀荣说:“中国拥有360个剧种,这是多么宝贵一笔财富,但是现在的戏曲艺术都边缘化了,要想让它永远璀璨,是持久而巨大的一项工程,戏曲艺术的繁荣,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素质的繁荣。我希望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民间与政府之间架一座桥梁,把评剧艺术发扬光大,这也是传承人的意义所在。”
■ 培养人才是己任
51岁的刘秀荣评剧事业正如火如荼,77岁的洪影已经退休在家,但她对评剧的痴迷和执著丝毫未减。记者在洪影的家中见到到她时,她身着漂亮得体的衣服,开朗活泼的笑容时刻挂在脸上。洪影8岁随金百灵学戏,后从师刘玉林改学京剧小花脸,9岁到北京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12岁在北京开始票戏,1951年入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期间她接触过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唐山皮影等各种艺人,受姊妹艺术的熏陶很深。1952年剧社改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后并入唐山市评剧团),洪影正式开唱评剧。
“要吃饭一窝旦”,这是早年评剧演员的写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旦角在评剧表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生角只是一个从属。洪影在从京剧小花脸行当跨到评剧表演之后,逐步领会到了评剧生角表演艺术的真谛,以一出《刘翠萍哭井》第一次把小生推上了评剧舞台主角的位置,之后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的精彩演出使洪影名声大振,迅速在京东地区走红。1954年,《梁祝》在唐山演出40场,场场爆满,洪影成了名角。舞台上俊美帅气的洪影甚至受到了很多姑娘的爱慕,她们不知道这位有着翩翩风度的书生原来是女人在扮演。洪影的生角艺术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评剧中的洪派,这也是洪影对评剧最大的贡献。
洪影说到兴起,总要站起来声情并茂地唱几句比划两下,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满足。洪影虽已在家休养,但她从未离开评剧事业,77岁仍在收学生教授技艺,每周都有徒弟、学生和评剧爱好者到老人家中接受她手把手的指导。洪影说:“要把评剧艺术传下去,就要不断培养人才,我愿意把我毕生所学教给他们。”洪影祖籍北京,早年也在北京打拼,事业有成的洪影也曾有机会到省会工作,但她选择了留在唐山,她说:“唐山人民对我有感情,我对唐山也有感情,评剧形成于唐山,她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从唐山开始,如果评剧在唐山不能再兴旺起来,我死都不能瞑目。”
点将台
刘秀荣,河北省阜城县人,1957年生。17岁时即以《金沙江畔》、《苗岭风雷》、《吕布与貂蝉》蜚声河北舞台。1982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师,1987年进入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同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2年,刘秀荣再度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在法国的阿迪亚尔剧院,刘秀荣演出《乾坤带》,捧回了"中国戏曲塞纳大奖"。(刘秀荣供图)
洪影,1930年生于河北省滦县,祖籍北京,"洪派"创始人。洪影除主演小生外,也擅演老生、老旦、彩旦,戏路很宽。其演唱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旋律,突破评剧原生腔板式束缚,唱腔新颖流畅,以情带声。擅演剧目:《刘翠萍哭井》、《梁祝》、《刘伶醉酒》、《十五贯》、《红龙传》、《孙庞斗志》、《御河桥》等。
■ 相关连接
评剧
评剧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1935年改称今名,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戏种之一,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唱腔属板腔体,曲调流畅自然。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并有反调。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摘自 《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