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的神垕镇,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瑰宝——钧瓷的产地,被人们称为“钧都”,神垕也因此而留下了许多与钧瓷有关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伯灵翁庙和花戏楼。

伯灵翁庙

神垕镇瓷窑星罗棋布,窑神庙也处处可见。位于神垕镇黄道街的那座窑神庙,是全镇诸窑神庙中最著名的一座。此庙的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据传说在明朝弘治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过几次。它的大殿建筑格局和普通的庙宇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大殿顶部有一巨大的狮驮宝瓶,是清代著名的钧瓷艺人芦氏三兄弟的杰作。大殿内供奉着三尊主神,中间一尊为土山大王,司土之神,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是舜。左边一尊为伯灵仙翁,根据史料考证,是东晋永和年间(345——357年)有寿人,名林,是一位能工巧匠,为神垕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所以被神垕的窑工奉为工艺之神。右边是司火女神,人称“金火圣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神垕有个窑工烧制出一件紫红色的花瓶,精美绝伦,此瓶后来被送入宫中,皇帝一见十分喜爱,就下旨要窑工再烧制一只这样的花瓶,并限期送入宫中。窑工们心里清楚,钧瓷无双,要烧制出同样的两只花瓶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圣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再烧。他们呕心沥血,连烧数窑都没有成功,官府给的期限也日渐逼近,窑工们心急如焚。一个老窑工的女儿姹紫看到父亲一愁莫展,心中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边走边说,只要开窑时童女的血喷到烧制的瓶上,烧出的花瓶才会成双。姹紫醒来就求爹爹再烧一窑试试,并告诉父亲说,她已找到了烧制宝瓶的办法。窑工听了女儿的话,就又烧了一窑,待开窑时,姹紫飞身扑入窑中,只见窑壁迸裂,火光四射,满窑的残瓷碎片中挺立着一只紫红色的花瓶,与送入宫中的那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窑工痛失爱女才得此瓶,可他十分悲忿,把此瓶砸得粉碎,然后扑入窑中。瞬间
,烈火就吞噬了老窑工的生命,以后再也无人能烧制出一对一模一样的花瓶,这是后话。窑工们被姹紫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又有感于窑变的神秘莫测,把姹紫奉为司火女神。

花 戏 楼

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据说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该建筑有两部分组成,面对伯灵翁大殿的一方,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戏楼在结构上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面阔四柱三间, 主间宽3.80米,东西次间宽2.05米, 进深皆为6.50米。面向大街的山门,门额上建有单檐三坡、挑角厦式门楼一座。它依附于戏楼屋檐之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花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各种青石雕刻玲珑剔透,精巧雅致。花戏楼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及其风格演变,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花戏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当初建戏楼,是窑主和窑民联合捐的款,可戏楼一盖好,黑心的窑主们就称戏楼是他们所盖,不准窑民们到窑神庙来看戏。窑民们很有骨气,决定再盖一座戏楼,和窑主们唱对台戏。窑民们提出“每天多挖一把泥,早日盖起争气楼”。就这样,窑民们齐心协力,很快就在戏楼的背面,盖起了一座面向大街的戏楼。窑主们惟恐新戏楼坏了他们的风水,限定窑民建造的戏楼只能低于原戏楼,不准超过一分一厘。窑民们无奈,也只好把戏楼盖得矮了一点。从此以后,每逢庙会,面向大街的小戏楼下,有成百上千的人来看戏,戏班子也越演越好。而窑神庙院里看戏的人却廖廖无几,戏班子越唱越没劲。窑主们纵然气得暴跳如雷,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