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戏楼分为皇家戏楼和民间的平顶式戏楼,其中最气派的当属皇家戏楼。
故宫博物院首席研究员朱家缙:看戏就在这地方 ,这是粤式楼 ,在楼底下看戏在屋里头看 ,这是演戏的戏台 ,这是三层的戏台, 这个在清代乾隆年间有四个 。皇帝在西边那间 ,太后在东边这间 ,东西这两个套间是皇后妃子在这 ,就这些人从前这宫里头演戏, 没有人说话, 更没有叫好的。
离故宫不远处有一座德和园大戏楼,这座戏楼高21米,戏台宽17米,据说当年慈禧看戏有很多说道,说是透过这扇窗子就能看到演员出台亮相,据史料记载,单是从光绪二十一年到三十四年慈禧在这里看戏多达262天次。
恭王府戏楼位于北京柳阴街恭王府花园里,戏楼的主人就是横过一世的宰相和坤。这座戏楼建筑艺术高超,为凸出形舞台,台上的演员唱、念、道、白可以清晰的传到每一个角落,而戏楼上廊柱上的藤萝为这位主人招来一场不大不小的灾祸 。
北京最古老的戏楼当数正乙祠戏楼,正乙祠戏楼位于北京的西河院大街,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据今少说也有了300多个年头了,最初它是用来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看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正乙祠也跟着红火起来,同治年间,就在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于是,正乙祠戏楼就成为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京剧,中国最高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都曾给予不少的关注。
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正乙祠戏楼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一是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剧形成前后;三是民国2年,京剧已走向繁荣;四是1995年的大修复,社会开始呼吁振兴京剧。
湖广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位于虎坊桥西南角。其中戏楼建于道光十年。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谭鑫培、图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图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献艺过。现在重修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精彩的表演。成为展示戏曲精品,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
安徽会馆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鸿章倡议购得孙公园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馆内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大致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平阳会馆位于前门外迤东小江胡同,是山西临汾人开设。戏楼在会馆的南面,坐西面东。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可演神怪戏。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伊斯兰风格门窗。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可摆放桌椅。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有匾额“警世铎”,是由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写。该戏楼至少有340年的历史。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