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承德是北京的陪都,又是清王朝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帝王和皇室成员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避暑山庄内外先后建有多处规模大小不等的戏楼,经常进行文艺演出活动。
当时承德又是个寺庙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承德街及近郊有寺庙50余处,凡是有寺庙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戏楼,戏楼既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无论是皇家戏楼和民间戏楼,现已基本上都不复存在了。但从这个侧面,也能折射出承德这座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独具风格的皇家戏楼
清代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专用戏楼5处,在山庄外的喀喇河屯行宫和狮子园雍王府各建有皇家专用戏楼。
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山庄如意洲延薰山馆东侧建座名为“浮片玉”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素瓦,重檐歇山卷棚顶小挑檐。整个戏楼由12根明柱支撑,台口4根,两侧各4根,舞台三面有46公分高的木栏杆。台口上端悬有康熙帝御笔题写的“浮片玉”匾额,并有对联一副。楼高9米,台口高3.86米,宽7.30米,进深6.26米。舞台上、下场门通过处有5间戏房,是供化妆和演员候场的地方。台北正对戏台有二层小楼一座,南有廊,北有厦,楼上方中间也悬有康熙题写“一片云”匾额。这里是供皇妃及满汉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臣观戏的场所。西有游廊可通“延薰山馆”这里是处小方院,建筑规整,环境幽雅。此处现已复建,供游人欣赏参观。
乾隆十九年(1754)建筑的清音阁大戏楼,又称崇台,原位于德汇门东宫内。此戏楼于当年峻工后,便于八月十三日乾隆寿辰之日开始启用。
清音阁大戏楼外观宏伟,结构精巧,与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圆的德和园等四大名楼相媲美。清音阁为上下三层,每层檐下都悬有乾隆帝题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帝御笔题写,上联:鱼藻庆那居诗征恺乐;下联: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设地井、天井为了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
在清音阁的东西两侧,为上下各9楹的二层群楼。群楼往北与座北朝南的“福寿园”相通,此建筑为面阔5楹二层楼,与南北走向的群楼连接。福寿园的上层为皇帝和皇后及妃嫔们观戏的御座楼,帝妃们观戏时,楼前要挂上竹帘,以防外人窥见。一层和两侧是受赏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们观戏的地方。
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三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大戏楼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每当有重大庆典,都要在这里进行演戏活动。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曾在这里招待过朝鲜使臣朴趾源、英国特使马戈尔尼、六世班禅和蒙古王公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等人。
清音阁在清末民初保存还比较完好,光绪、同治、咸丰年间还时常进行演出活动。民国期间,因热河都统公署由东车市(现在的东大街)迁到山庄内东宫,把清音阁改做会议厅。1933年3月4日日寇侵占承德,清音阁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建筑物改做日本关东军司令部。1945年冬,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清音阁化为灰烬,残留一片废墟。
除山庄内这几处戏楼外,还有两处皇家专用戏楼,一处是建于康熙年间的喀喇河屯(滦河)行宫戏楼,据说是承德建筑最早的一座戏楼。原址位于滦河镇西北角,砖木石结构,氵哀垅脊歇山卷棚顶,磨砖对缝,门窗隔扇檐下均系精木雕刻,风格高雅别致。楼前有用青石垒起的一座假山,非常壮观。另一处是在狮子园雍亲王府“乐山书院”后边有条沟叫“戏楼沟”,这里当年曾有座供皇帝和皇室成员们观戏的戏楼。上述两处戏楼遗址早已不存在了。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楼
据不完全统计承德街内及其近郊有固定性的戏楼十几座,还有时搭时拆临时性的戏楼。
法雨寺戏楼。法雨寺俗称“洒仙庙”,位于南营子小佟沟的北坡上。此戏楼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砖石木结构,戏台用4根柱撑顶,滚垅卷脊式。在民国年间在台口上中央悬有黑底金字匾额一块,上书“别有洞天”四个大字,出于承德街著名文人任潮之手。此庙和戏楼均由承德街各行业商家店铺业主捐资修建。在戏楼对面还建有高大漂亮的看台,是专供地方官员、富甲豪绅和知名人士观戏的地方。法雨寺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举办“迎春庙会”,开台唱大戏三天。此戏楼于1945年改作它用,50年代被折毁。
九华山福云寺戏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市区东南约10里处的九华山上。福云寺为旗人家庙,内供奉关羽像。每年农历5月13日,相传是“关老爷”(关羽)磨刀日,因为当年在这一天关羽过江会吴。如降雨,则名之为“磨刀雨”,故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每年五月十三这天,人们,特别是八旗官员和平民百姓,都身着盛装,到福云寺焚香致祭。庙前戏台上锣鼓喧天,连唱三天大戏,热闹空前。此戏楼于1947年间,被国民党军队拆毁,石木料拿走用于修碉堡去了。
此外,还有建于光绪年间毁于国民党占领时松树梁老佛庙戏楼、建于光绪年间毁于1936年日伪统治时三官戏楼、建于乾隆年间,后被洪水冲毁的药王庙戏楼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