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日晚,绥宁县鹅公岭苗族侗族乡鹅公岭村的古戏楼上锣鼓铿锵、歌声飞扬,戏楼下临时搭建的2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一场以弘扬尊老敬贤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赛歌会正在上演。前来参赛的有本县10多个乡镇及会同、靖州、通道等周边县的100多名歌手。4天时间,前来观看比赛的汉、苗、侗、瑶等各族群众达1万多人,盛况空前。
鹅公岭村地处湘西南山区,毗邻黔、桂两地,全村1000余人口,苗族、侗族村民占80%以上。大多数村民都擅长对歌赛歌。他们自编自演,出口成歌。早在明末清初,村里就兴建了一座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古戏楼,专门给从外地请来的戏班演出和做村民对歌、赛歌的场地。这座戏楼曾一度声名显赫,誉满湘、黔、桂边境地区。多少年来,当地的苗族、侗族同胞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这一处祖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令人痛心的是,文革期间,这座百年古戏楼被彻底破坏了。从此,这里看不到村民们的表演,听不到旋律悠美的山歌。特别是近年来,很多村民因无所消遣,整天沉湎于麻将、纸牌之中,甚至连10来岁的小孩子都在无聊中参与赌博。即使是每逢苗家侗寨的重大节日,村里也死气沉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歌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与鹅公岭村毗邻的佳田村一村官,整天参与打牌、赌博,结果家里的房子全都输光了,职务被撤销了,党籍也被开除了。还有,该村曾经有一个村干部,却连尊老敬贤、孝顺父母这一起码的传统美德也丢了。他口是心非,连自己的老父亲都不愿意供养,任其流落他乡,四处乞讨,被乡亲们嗤之以鼻,不久,便在干部改选中下了台。
从2001年10月起,担任鹅公岭村村长的县人大代表杨耀明,对这些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感到自己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于是,他决心牵头集资重建古戏楼,通过该戏楼弘扬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他倡议村里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筹集基建资金,他第1个捐资18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人纷纷解囊。其中本乡在县供销社工作的青年杨光云一次就捐献了2000元,全村共集资8万多元。在县、乡领导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修古戏楼的基建工程于2002年9月破土动工,12月底胜利竣工。
重建的古戏楼仍为木质结构,楼层外观及室内装修与原来的古戏楼一模一样。整个戏楼分为3层。戏楼的第1层为吊脚层,不装壁板,为过道。第2层为戏台,四角的红漆大柱贴牌匾,四周建有矮栏,并建有一间小化妆室。第3层为楼阁,攒顶飞檐,上盖青瓦,屋脊饰以“双龙戏珠”和云彩图案,造型生动逼真。
重建后的古戏楼,再现了其昔日的风光,成为鹅公岭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当地苗、侗族同胞休闲的一块乐土。现在每年苗家四八姑娘节、七月十四“尝新节”、九九重阳节及新年等传统节日里,鹅公岭戏楼总是歌舞不断,好戏连台。古戏楼重建后的2年里,在此已多次举行赛歌会、文艺调研和春节联欢晚会。
鹅公岭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这一契机,寓教于乐,通过在古戏楼组织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演唱会”、“计划生育新风进万家歌舞晚会”和“民歌演唱擂台赛”等形式,向村民们宣传“三个代表”,推崇农村新风尚、新风俗,普及法律知识等,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促进了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的根本好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