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年间(1621),陕晋发生灾荒及官军与李自成义军的连年战争,三晋众多富绅豪商纷纷来到新沂窑湾古镇落脚,于1623年在该镇东大街盖起坐东面西的山西会馆,沿街门面七间,楼上楼下一色明式建筑风格,中间为过厅,内门上悬“晋风绵岚”镏金匾,内门后有影壁,过影壁是长宽各约三十米的场院,场院东边即建有富丽巍峨的会馆戏楼。
戏楼为圆脊飞檐,灰色筒瓦,双柱重梁,斗拱藻井,油漆彩绘,甚为辉煌。戏台口朝西,台高约三米,台宽约六米,台深约六米五,台口红柱上有“怡性怡情勿忘五三杀倭寇,且弹且唱唯期赏花到扶桑”对联。台后两柱间有七页雕花隔扇,后面紧连五间挑檐瓦房,瓦房可作演员化妆和住宿。台后两柱外侧为上下场门,门前各有台阶达场院。
戏楼建成后的200年间,常有大戏陕晋梆子和后来形成的上四县丰沛萧砀及徐州一带的江苏梆子来此演出。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清军与太平军连年作战,北方临清、济宁和南方通州、广陵的陕晋商贾,沿大运河纷至相对安定的窑湾,该戏楼不断上演梆子戏。每有演出,戏楼前的场院上拉起布棚,可容七八百人观看,门面七间楼的串廊上能落座有身份人物或女眷。江苏梆子戏的戴金山、贾凤鸣、王广友、贾福兰等人,在抗战爆发前后数年里常来此演出《抗金兵》、《反徐州》等戏。特别是戴金山和贾凤鸣根据窑湾、宿迁一带的传说故事编成的《打蛮船》一剧在此首演,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会馆戏楼在300年中几经修葺,保存完好,即使在淮海战役中曾被国民党军充作军部,也未损毁。
解放后,经常在此演戏放电影,“文革”后因改造旧城镇而被拆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