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济县董村“三郎庙”(现为学校)里,有座构造精巧、形制古朴的戏台,它就是全省现存年代久远的一座元代戏楼。

此戏楼创建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距今660多年。其间虽经过清乾隆二十六年和嘉庆二十四年两次重修,且有深记为证,但其形制与构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风格。单就前深来看,深枋通贯整个面阔,原来中间并无中柱,现在的中柱,是重修时为加固支撑、符合演戏形式特点而加的。这说明了元代是演员一起出场,横排一列,边弹边唱,该舞台正是为演唱需要而建造的。侯马金代墓中用砖雕刻制作的戏台和演剧形式便是佐证。因此这座戏台不仅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实物,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重要依据。

这座舞台是全省现存的第二座古建筑戏台。1976年由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维修。

关于这座戏楼的建造,其中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相传元代至大年间,董村有一家姓樊的农户,一家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老大是个木匠,人称“木匠樊”,老二以卖油为生,人称“油葫芦樊”。且说这木匠樊为人忠厚老诚,手艺精深,对母亲十分孝敬。每日外出做活,总是把家里的“窝窝头”带上自己吃,把人家招待他的白面馍馍省下带回来供养母亲。

有一天,京城武宗皇帝正在御案上批阅奏折,不知不觉打起盹来,忽然梦见自己的金銮宝殿西面一角倾倒下来。正在这紧要三关,突然见一个红脸膛、高个子的人,单臂一举,把快要倒塌的大梁撑起,避免了一场大祸。武宗皇帝由惊变喜,醒来原是一场梦。武宗皇帝为了报答其救驾之恩,便让宫廷画师把梦中举梁之人绘成图像,派皇差四处访寻此人。

无巧不成书。话说有一天,木匠樊正在路旁井边提水浇地,只见一排排骑马抬桥的皇差路过此地。一个眼尖嘴快的皇差一眼就盯上了木匠樊,并高兴地惊叫起来。经核对图像,这个木匠樊正是武宗皇帝要找的人。皇差们你推我拉地把木匠樊带走了。一路上晓行夜宿,不敢怠慢,一直把他抬到皇宫。武宗一见,木匠樊正是梦梁撑柱之人。龙颜大悦,喊道:“就是他,就是他!”立即离开龙位上前拉住木匠樊的手,亲热地把胳膊搭在木匠樊的肩上,并肩而行。 文武大臣见此情皆大惊,太监忙一旁提醒道:“快快谢过万岁搭手并肩之恩!”此时木匠樊如梦初醒,忙磕头谢主龙恩。武宗皇帝当即亲封木匠樊为“搭手并肩王”,与他结为兄弟,在朝平起平坐。

再说,自那日木匠樊被皇差们带走后,全村人众说纷纭,不知他身犯何罪。他弟“油葫芦樊”更为惊慌不安,深怕受到株连,竟与其兄分居。只有木匠樊的老母思儿心切,昼夜痛哭,不久便双目失明了。木匠樊在京闻听此事后,心急如焚,立即禀告武宗皇帝,回乡探亲为老母看病。回乡后,为了给母亲治病,木匠樊四处求名医,寻良药,虽百方找遍,但仍无效果。为此他整日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就连晚上睡觉也梦见给老母求医治病。有一天晚上木匠樊忽然梦见一位鹤发童颜、手握龙头拐仗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要治病不难,得用龙舌舔目七日,双眼即可复明。”木匠樊正欲向老人进一步询问时,老人已不见了。木匠樊梦醒后,心想:龙舌舔目只有真龙天子才行,这怎么办得到?于是,木匠樊便把梦中之事说给好友,此事很快传遍了乡邻。这时有一街坊老人对他说道:“眼前有孔子,何必求先生。你如今和当今圣上是结拜兄弟,又是搭手并肩王,也是龙相,为何发愁?”一席话提醒了木匠樊。于是,他每天用自己的舌头舔老母亲双眼三次,七日之后,果真灵验,母亲双目重见光明。从此,大匠樊说啥再也不离家门,每日堂前侍奉母亲,以行孝心。

武宗闻知此事,被木匠樊的孝心感动,不再催促他回京伴驾,并派钦差大臣调集能工巧匠在木匠樊的家乡建造府第,式样与皇宫一样,只是规模小些。这就是后来的万寿宫。随后到了真宗年间,又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戏楼,这就是现存的元代舞台的来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