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白淑贤与龙江剧

“白淑贤与龙江剧艺术研讨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建设研讨会,通过总结白淑贤的艺术成就和龙江剧的发展历程,研究论证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龙江剧艺术如何发展与繁荣。 龙江剧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具有大剧种气派的新剧种,首先因为它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代表性人物。白淑贤就是龙江剧的代表人物。她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还是艺术创作、艺术建设的组织者、设计者、实践者,在她的事业中,既有开明的党政领导的支持,又有自己的艺术创作集体管理班子的通力合作,对龙江剧后人———艺术表演实验基地的建立,更是她的远见卓识。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条件,使这位艺术家如鱼得水,她充分抓住机遇,以非凡的毅力,创造出卓越的风采。
龙江剧在音乐上源于“二人转”“拉场戏”。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优长,保持自己独特浓郁地方特色风格之上自成一家。白淑贤在她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定位于黑土艺术,用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歌颂这一方土地以及这一方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的豪放、旷达、顽强、泼辣的情怀与性格。她塑造的刘金定、贾宝玉、花木兰都是黑土地上的人物形象。刘金定在剧中扭着秧歌舞步耍大刀武打,贾宝玉可以演猪八戒背媳妇,而花木兰则在幻觉中做媳妇。一块普普通通的手帕,需要当什么用就当什么用。一个演员要在转眼之间去充当不同的人物,花木兰可以既当婆婆,又扮婶子、大娘,这样的表演不但观众认可,而且看得过瘾。白淑贤所创造的龙江剧的这些表演形式,是从它的母体二人转、接场戏、单出头继承发展而来的,它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同时,又将京剧、评剧的现有形式改造了一些而吸收,甚至桂剧的“打棍出箱”,白淑贤也拿过来用到《柜中缘》里,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能够博采众长,在一个演员的表演实践中固然可贵,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自己表演,这对剧种建设的作用是有限的。白淑贤的贡献在于她把自己在表演上的创造,规范为教材,传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就不仅能够薪火相传,而且能够将龙江剧广泛普及、发展。
白淑贤关于“人才源头”的论述,令人振奋,使人欣慰。她想到的是:“有些剧种,一经出现了名气很大的头牌领衔主演,便封杀了后继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龙江剧在白淑贤之后,会不会重蹈前车的覆辙呢?另外,龙江剧作为一个新兴的剧种,它的各类人才都没有专门的专业学习。”于是,正在盛年的白淑贤,毅然放弃了许多争奖的机会,把新拍的戏让给了自己的学生李雪菲,把自己主要精力投到了龙江剧的生存与发展上:挖人才、求资金、创办学校。如果你不亲自参观白淑贤艺术基地,观看青年演员、少年演员以及刚刚入学的小学员的精致表演,如果你不亲眼去看一看白淑贤当院长的“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大家风范,争创一流,管理有序”的龙江剧院,或是到那“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排练场,就绝不会想到白淑贤这样一位艺术家除了拥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还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
白淑贤了不起的一点在于她能知己知彼,善于从他人他剧种的兴衰荣辱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我所用。白淑贤不只是办学,她还不辞劳苦、千万百计地奔走策划,先后办起了双鸭山、宾县、肇州、肇源、讷河等龙江剧分院,她称之为“联合体”,扩大了龙江剧这座高塔的基座。
在黑土文化的养料中培植出来的龙江剧艺术,雅俗共赏,得到这方土地广大人民的厚爱,也受到他乡人民的欢迎。我们深信,有白淑贤这样优秀的艺术家的辛勤耕耘,龙江剧将会人才辈出,好戏迭出。 (李春芝)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