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对很有名气的相声演员演出的一段相声,心里很不舒服。相声表达的大概意思是:一个有口吃的人,到商场购物,巧得很,卖货的售货员也有口吃。于是,这对演员进行了你口吃、我结巴的现场表演。尽管弄得脸红脖子粗,模仿逼真,但给观众的笑是苦涩的。
本来,患口吃的人本身已很痛苦,作为大众文化艺术的相声,怎么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作笑料,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呢?那些患有口吃的人,看过这段相声,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笔者并非口吃。只是,近年来,我们的一些相声,偏离了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创作轨道。不是么?逗哏的拿捧哏的长相“开涮”者有之;素材低级趣味、格调不高者有之;随意更改歌词者有之;甚至对生活不健康的现象不加批评,反而推崇夸奖者亦有之…… 相声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人们忘不了幽默诙谐、回味无穷的优秀相声。侯宝林的《夜行记》、马季的《打电话》、马三立的《买猴》、姜昆的《互相尊重》,至今还受人喜爱。究其原因,这些相声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用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法加以讽刺,倡导社会公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使观众(听众)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反思、启迪、自律,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声,该赞颂什么,讽刺什么,该拿什么当笑料、抖包袱,该是当今相声界人士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