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廿多年,我跟王金璐先生一直保持亲密的过从。我最钦佩的是他的敬业精神。他已八十高龄,每天练功不辍,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他对艺术事业的钻研,其勤奋与刻苦,则往往从一些琐细事情中体现出来。不仅在戏曲,我看就在我们从事教书行业中的老、中、青同事里面,也很少有像金璐这样"寝馈以之"的。这里只举几个我所知道的例子来说明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是若干年前的事了。有一次我看到金璐眉边受了伤,而且手里还拄着一根棍儿。我赶忙问他是怎么了。他说:"练功时一不小心,让棍子把脸碰了,只是一点轻伤,不要紧。"我问他是什么棍子碰的,他指指手里的那根棍儿。我用手接过来一掂,原来是一截废弃的水管,用铅铁做成,起码有几十斤。原来他竟用这铁制的水管当成孙悟空的金箍棒耍,稍一不慎,碰伤了眉尖。我立即劝他:"别耍这么重的家伙了。真要是磕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但金璐却说没关系,以后小心点儿就是了。事后我想,他平时练功经常舞弄十多斤重的"兵器",难怪到了舞台上开打时,那些大刀长枪之类的家伙,耍起来又快又准,显然不在话下了。
金璐平时喜欢照戏装像。晚年有些戏不常演出,就穿上服装拍照消遣。他曾拍过一张《战宛城》的剧照,是穿着官衣手拿令旗的一个亮相。80年代初,他要登台公演这出戏了,忽然在一个夜晚光临寒斋,说有事跟我商量。原来他在台上演《战宛城》,本没有这个亮相;可是既拍了照,照片又流传出去,如果到了台上,观众看不到这个亮相,岂不引起看戏的人怀疑和不满?于是我就帮金璐想主意,结果就是现在他多次演《战宛城》时一直使用的表演程式。演出步骤如下:曹操观操后先下场,许禇接着下场,见到张绣就要跟他"比粗儿"。张绣俯首礼让,忍气吞声让许禇过去;然后典韦又来一翻儿,张绣仍屏息凝神,忍辱无言。等典韦抖擞威风下场后,张绣这才把一腔怨气发泄出来,紧走几步,抖开令旗,在台口把照片里那个亮相天衣无缝地使了出来,然后下场。我坐在台下边看戏边想,如果金璐不把这个亮相加上去,观众也不会联想到那张照片。在台上一共不过两分钟的表演,金璐竟动了好长时间的脑筋,还找我这个外行观众商量,足见他对艺术的认真态度达到何种执着的地步了。
金璐教徒弟也是同样执着认真,这更体现出他对艺术的敬业精神。青年武生演员董玉杰拜金璐为师,专诚从天津赶来学这出《战宛城》。小董只会唱武生,穿上官衣就不会走台步。金璐便让徒弟穿上官衣,在家中客厅里跟在自己身后学着练走台步,走了一趟又一趟,走得师徒二人满头大汗,直到老师认为走出点意思来才"下课"。像金璐这样掰着手教徒弟、累得浑身是汗的场面,我在他府上曾见过许多次。老师不怕累,学生再想偷懒也不好意思了。
通过金璐教徒弟,我懂得什么叫作"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也是敬业精神的一个方面。
(摘自 原《梨园周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