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张关正

举办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是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在2000年为落实党中央“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指示精神所做的一件大事。从阳春五月江苏省的《春到农家》亮相京城,到年终岁末山东省的《齐鲁春晖》火爆长安,先后有浙江的《水乡春来早》、江西的《红土地春韵》、吉林的《长白山春情》、河南的《春满中原》、河北的《捎来燕赵春讯》等七个省的七台当代农村题材的地方小戏在首都的文艺舞台上,刮起了一阵阵沁人心田的春风,为吃腻了“酒宴大餐”的首都观众,送来了一道道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清香可口的精美“农家小吃”。

我有幸参加了这七个省农村题材地方小戏调演的创作、加工、演出,乃至剧本选集出版工作的全部过程。说真的,一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我心中存有不少疑虑。这些年来,城市中戏曲市场的萎缩、舞台演出的不景气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想现在一些顶尖的国家级戏曲院团都在为上座率不高而苦恼,甚至为生存而挣扎。而这些往日在炕上地头演出的、反映农家生活的业余地方小戏(有的剧 种以前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今要在首都一流的长安大戏院演出,是否能够得到欣赏口味很高、非常挑剔的首都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当山东省的《齐鲁春晖》演出的帷幕在长安大戏院徐徐落下之时,我百感交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回想这半年多来与各地的同志共同奋斗的过程,我有五个“没想到”。

首先我没想到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的领导,对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能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这么大的力量。部长们几乎每场演出必到,亲自过问,亲临指导,不断做出重要批示。司里的领导更是亲临各省,挑选剧目,指导创作,组织进京剧目的加工提高。

其次我没想到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处在创作第一线的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同志对这次调演如此重视,具有这么高的创作热情。在经费严重不足、时间紧迫、创作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硬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克服了种种困难,反复加工,精雕细刻,圆满完成了进京演出的光荣任务。

第三个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各地创作出了这么多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的农村题材的地方小戏;在农村群众文化战线上,竟有这么多优秀的剧作者、导演、演员。这七台戏,不仅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的内容广泛、丰富,立意、主题积极向上;而且在艺术上,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表演、导演手法的处理及演员唱、念、做、舞的综合体现都是高水平的。远远超过了我原来意识中的“业余水平”。

第四个我没有想到的是,以往只演出像京剧《宰相刘罗锅》、越剧《孔乙己》、黄梅戏《徽州女人》这样的大制作、大剧种的长安大戏院,这次上演每个剧目只有二十来分钟的地方小戏,居然能达到座无虚席的盛况,而且演出的效果居然能这样的“火”,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第五个没想到的是,我作为一名从事戏曲工作四十多年的专业戏曲工作者,能在这业余的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中,受到这样大的震动,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与创作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演使我看到了目前尚不十分景气的戏曲事业的光辉前景,看到了戏曲艺术的广阔市场,也看到了一个专业戏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事实告诉我们,具有三百多个不同的剧种,有着数百年丰厚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不是没有市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大城市里,现在是大城市里有戏无人看,而广大的农村则是想看没戏看。这次调演告诉了我,一个有责任心的、有作为的戏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为文艺最广大的“受众群”—九亿农民服务。农村—这个有着九亿农民的最大的戏曲艺术市场,有待我们去开发、去占领、去建设。 《人民日报》 (2001年04月10日第十二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