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在京剧历史上均负盛名,其艺各有千秋,就四人声腔艺术、演剧生涯、身后之名来说,张君秋当排第一,这应该是公允的。尤其其身后之名,甚至超过了马连良,在旦角界有"十旦九张"之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反应了张派艺术在京剧舞台上影响之广泛。
张君秋原名滕家骥,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滕姓有这么一条辈份谱,"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我是"继"辈字的,但至于张先生名中之"家"字,是否因由此来,尚未可知,应该问问张学津去。
张派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唱情、高超的演唱技巧赢人,代表剧目《望江亭》、《诗文会》、《状元媒》、《西厢记》等,每一出都有数段精彩的符合人物心情的唱腔,由于唱中有情,以情带唱,因而流传很广。尤其是在我所知道的票友界,真是无旦不张了。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有卓越的武工,其《天女散花》之绸舞,功力深厚,盖叫天都很佩服。程砚秋师从醉鬼张三,《红拂传》等戏均见功底。尚小云则有做工吃重的《昭君出塞》、《乾坤福寿镜》为代表。当年四大名旦互相竞争,好戏迭出,荀慧生自然武工不弱,荀先生代表《铁弓缘》之外,还有《盘丝洞》等。张君秋给人印象最多的是唱,其韵白也是优秀的,《大保国》、《审头刺汤》的白口,字正腔圆,响亮透彻,同其唱腔一样,给人美的享受。而其功夫同样上等,由他与马连良合作的《霸王别姬》可见一斑。
张派戏我学过几段,一是《女起解》一段流水,过门之后是"低头离了洪洞县",而不是梅派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后面"哪一位"是平着唱,区别于梅派的拔高。再有《大保国》之"太师爷",二黄慢板,并不复杂--较"昔日梁鸿配孟光"而言,腔儿"中华"最繁,"哀家"最难。还有一段,是秦香莲的"琵琶词"。"夫在东来妻在西"四句,既回忆起了生前受苦的公婆,又慨叹了儿女有父如无父之凄惨,一腔悲怨,缓缓宣泄,然后切如反二黄原板,再述陈年往事,以求陈世美回心转意,唱腔哀怨低沉,委婉动听。并不好学,当时,却曾下过苦工夫。
我最早见张君秋本人是在电视上,然而也是最后一次。那是97年邓小平逝世,张先生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不想之后不久,老先生竟也撒手西去,叫我等深感痛惜!!

本贴由滕继文于2001年10月11日04:22:13在乐趣园〖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