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方亚芬,人们自然会想到袁雪芬。这位步入艺术成熟期的袁派传人坦言,这是因为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师。
喜欢越剧的人都知道,袁派艺术是越剧旦角中最早形成的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流派。就像一棵粗壮的大树,它不断生出繁茂的分枝:戚雅仙、金采风、吕瑞英、张云霞等越剧大家,都是继承袁派之后,再自成一家的。
“方亚芬要胜过袁雪芬才好”
方亚芬告诉记者,老师对旧戏班里的师徒关系有切肤之痛,历来反对徒弟“克隆”师傅,更反对以学流派像不像作为评判演员优劣的标准。老师对戏曲艺术的流派热一直保留自己的看法,甚至对人们提“袁派”也没有什么兴趣。她主张唱腔设计不能凝固化,而要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根据不同演员的条件来创造,千万不要去追求对某个流派的惟妙惟肖,而不顾剧情地生搬硬套某一流派的特征音调甚至是整个唱段曲调。老师常说:“方亚芬要胜过袁雪芬才好。”
要积累自己的剧目
袁雪芬主张不要老演老戏。她以为演前辈的戏固然需要,演好也不易;但毕竟不是自己积累的剧目。她主张青年演员不妨试试各种题材,演演各种角色,尽可能扬己之长。于是,方亚芬主动向其它艺术讨教,将昆曲《思凡》改编成越剧,还演起了话剧《黑色蜜月》。“记得排演大剧院版《红楼梦》时,尹派演员没有落实,又是老师大胆提议,让我反串小生。老师不请自来,在排练场为我把关打气。”演出后,对方亚芬塑造的宝哥哥观众有好评,也有批评。对批评,袁雪芬主动承担责任,一再说“是我难为方亚芬了”。羊年春节,方亚芬与赵志刚合作,以袁派扮演林妹妹,袁雪芬更没少花心血。除此之外,方亚芬还以金派演过王熙凤。仅一部《红楼梦》,她就先后扮过6个角色。
为了帮助方亚芬开阔戏路,耄耋高龄的老艺术家不辞辛劳,亲自为方亚芬选剧本、改唱词、谱唱腔。每台新戏开排,她都守在现场,抓咬字、抠细节,帮助把握角色性格。在现代戏《早春二月》中,为了有血有肉地塑造好文嫂这一悲剧人物,袁雪芬倾注了满腔热情。在反映民族团结的新编大戏《木棉红》中,为了将周恩来总理赞誉的“天下第一巾帼”———俚族女英雄冼英的侠胆柔情在越剧舞台生动展现出来,袁雪芬动足了脑筋。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方亚芬在喜剧新戏《救风尘》中,又将关汉卿笔下的传奇女子赵盼儿演绎得机智风趣,令人拍手称好。
切莫做艺坛上的流星
是严师更似慈母的袁雪芬经常教育方亚芬,越剧舞台不缺演员,但缺挑大梁的艺术家。在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一个演员,要当明星,切莫做流星,因为舞台上不可能有永远的恒星。明星如不勤奋努力,拿不出绝招绝活,上不了好戏,一样也会被淘汰出局。
方亚芬深有感触地说,老师一直鼓励她在新剧目的演出实践中努力创新腔,学会走新路。但她深知,要把自己的嗓音条件、表演优势发挥出来,首先要把老师的优点全部继承下来,学得炉火纯青。老师的特点是以情带腔、声情并茂,韵味比较浓,在这方面自己还要不断学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逐渐寻找并形成自己的特征音调和唱腔特色。老师排戏时一直强调要注意演出人物的深度,这就需要像老师说的那样,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用新的知识丰富自己。
方亚芬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老师当年不同。老师当年创造了越剧的辉煌,使越剧从一个乡间剧种发展成为全国的第二大剧种。老师把她们的许多好的技艺和经验都传授给我们,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使越剧在新世纪有新发展。(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