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越剧男小生赵志刚担纲制作并主演的越剧《赵氏孤儿》于6月8日正式上演后,报上一片赞誉之声,称此戏演出是“阴柔越剧尝试阳刚表现”(《东方早报》2005年6月9日才C9版),“越剧呈现""非常态""阳刚之气溢滿舞台”(《新民晚报》2005年6月9日A16版)。由于没有看到剧场上座率及老越剧迷反响的报道,而记者的捧场性报道又大抵不甚可靠,所以,我对此戏是否真正成功表示怀疑。
赵志刚是一位我所熟悉的优秀艺术家,他锐意改革,但也许因为他名字中有个“刚”字,所以,他在创作中时不时想追求艺术上的阳刚之气。当然,如果是在剧目的思想内涵、甚至是感情抒发上充滿激情等,这阳刚之气是很必要的,但假如在外在表演上乃至整台戏的风格上追求阳刚化,则就与越剧剧种本身的特点相违背了,我认为这样的“阳刚化”并不可取,最终会害了越剧。其实,越剧“阳刚化”,赵志刚也不是第一人,上世纪90年代,上海越剧院上演过一出反映林则徐禁鸦片的戏,滿台的好演员,但并未获得越剧观众承认。而浙江也有人追求“阳刚化”,还表示不惜丢掉一些老观众,但也未能取得成功。
越剧的特点是什么?它最早是从嵊县农村发展起来的,后来到了上海,经袁雪芬等老一代艺术家的改革创新,终于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轻歌曼舞式的、具有阴柔美的艺术风格,《红楼梦》《梁祝》《西厢》《追鱼》《孟丽君》《祥林嫂》等成功的经典剧目大抵如此。所以,阴柔美的舞台整体风格,乃是剧种的特点,可以说,没有阴柔美的艺术风格,也就不是越剧了。此次赵志刚选定的剧目是《赵氏孤儿》,这是京剧传统戏的题材,而且是骨子老生戏,外在风格充滿阳刚之气,因此,我认为这个题材本身并不适合越剧演出。
据说越剧《赵氏孤儿》在说明书中印了“非常越剧、非越想象”的八字广告语,很晦涩的,“非常越剧”还好理解一二,“非越想象”就让人一头雾水了:既云“非越”,何必称越剧?既要“非越”,何必念白、唱腔仍保留越味?这也说明,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阳刚化”,创作思想似有点混乱。因此,连《东方早报》记者在报道中也指出“这是一部必然会引起争议的作品”,而争议的焦点则是“《赵氏孤儿》这一极具力度的悲剧题材,是否真的适用于以优美阴柔见长的越剧表现”。事实上,由于赵志刚和那位从未导演过戏曲的话剧导演一味追求“阳刚化”和话剧化,已使整体舞台出现了舞美、节奏、灯光、交响乐伴奏的阳刚气和绵软的念白、唱腔的等的阴柔味的不协调感。对此,《东方早报》的报道也指出了这台戏的矛盾之处,实际上客气地否定了这种“阳刚化”改造越剧的做法。
这些年,老是有人想用“阳刚化”来改造越剧,认为轻歌曼舞式的、以抒情为主的阴柔美越剧就是女人味、脂粉气,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是不懂艺术真味。当年江青要灭掉越剧剧种,大抵也是此种心态驱使,那时要搞阶级斗争,阴柔美、软绵绵的表现手法当然不符合江青的胃口。而从艺术规律看,剧目是否阳刚,并不在于外在表现形式,而在于思想内涵。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的唱段和贾宝玉得知婚变的唱段难道不阳刚?祥林嫂的最后觉醒和祝英台哭坟难道其震撼力低吗?越剧《赵氏孤儿》的外在表现形式追求“阳刚化”,我认为这样来改造越剧并不可取,而且这个剧目本身也不是太适合赵志刚演,英俊小生、以唱念做之阴柔美表演艺术风格见长的赵志刚装上髯口充老生,其实也是别扭的。

来源:东方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